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广东 新动能势猛劲足(纵深·广东新动能观察①)

来源: 人民日报   日期:2019-01-16 16:03:42  点击:7094 
分享:

广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氢燃料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车间。梁启华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5G研发、机器人……一系列新兴产业,正在广东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今天起,本版推出“纵深·广东新动能观察”系列报道,展现广东新动能发展的亮点,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经验,并为其他区域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观察广东动能变化,两句话可作参考:早期“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现在“东南西北中,创新到广东”。言外之意,广东的“人口红利”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维兵看来,变化“的确如此”。2007年,从广州本田汽车公司辞职创业的姚维兵,开始做汽车生产线智能设计。他回忆说,“没掌握新技术时,吃了不少苦头,500元的小项目都接。”如今,公司已经拿到了98项发明专利,特别是在开发了全球领先的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系统后,组装效率提升5倍,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

姚维兵的创业之路,广州开发区企业家都不陌生。从食品、日用品、建材、化工、五金等企业“挑大梁”,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唱主角”,79平方公里的广州开发区正是广东经济动能转换的缩影。

2018年头10个月,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9万亿元,先进制造业约占六成,而10年前这一占比仅一成多。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大省广东正逐渐摆脱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路径依赖,开始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动能转换,质效提升,创新型经济正如高速列车般呼啸向前。

“转移”与“转型”

发展遇到“天花板”,倒逼新旧动能转换

广东新旧动能转换,始于珠三角结构调整。

11年前,珠三角突遭国际金融风暴“寒流”,一批外向型中小企业“感冒”。深圳市宝安区加工企业几乎关了1/3。广东顶住压力,顺势实施产业转移战略,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周边,减轻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压力,俗称“腾笼换鸟”。

“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省80%,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动机。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产城融合,就能大大改善广东发展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这是珠三角发展的必经之路。

“动筋骨”才能“强体魄”。广东两大工业重镇——佛山市和东莞市闻风而动。佛山坚决淘汰污染型企业,400多家陶瓷企业关停并转,技术改造,只剩60多家。2008—2012年,东莞忍住经济滑坡“阵痛”,每年拨20亿元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年之间,广东省建起8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珠三角转出劳动密集型企业、淘汰产能落后企业约14万家。

5年前,广东继续倡导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珠三角人意识到,既要“腾笼换鸟”,更要“扩笼壮鸟”,防止企业外迁“水土不服”、本土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2014年,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奉命担任佛山对口帮扶云浮指挥部总指挥,却不按套路“出牌”,不搞低端产业,而是引进氢燃料电池模块、氢能源整装客车、加氢站、氢能源车示范线、氢能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即便是产业帮扶,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变低端产业转移为高端产业共建,培育支撑当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国说。

风雨过后见彩虹。2013年之后,东莞经济触底反弹,经济增速重进全省前列。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2017年,全市智能手机年出货量3亿多台,约占全球手机市场1/4。佛山一举摘掉污染帽子,重现“碧水蓝天”,陶瓷业效益不降反升。2013年至今,全市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省第三,工业总产值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

当2017年结束时,广东新动能厚积薄发,新经济势头强劲。全省3.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撑起经济“半壁河山”,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之首。专家认为,回顾广东动能转换进程,“转移”与“转型”是两个绕不开的节点。如果说产业转移是动能转换“第一季”,产业转型就是动能转换“升级版”。

如今,广东重新站到新起点,开始建设“数字经济强省”。“大数据、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指数,广东均居全国前列,为动能转换奠定基石和优势。”广东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与质量处处长孟辉认为:“广东要继续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抓紧产业协同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体系,合力并行,跨越发展。”

“制造”与“智造”

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蜕变,“世界工厂”迈向“创新高地”

“先进性”和“智能化”,是广东培育新动能的两大着力点。

“你们能想象,一根小天线涉及多少高科技吗?”京信通信系统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卜斌龙见面先科普:通信业快速发展,天线越来越多,而增建铁塔又耗费资源。怎么办?在技术团队的攻关下,京信通信取得近千项核心技术专利,突破了天线小型化、轻型化、一体化等难关,研发出多制式融合天线、多系统共用天线。到2015年,京信通信专利技术数量跃居全球前列,移动通信天线业务稳居全球前三,挤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动网络业务。“两年少建铁塔45万座,节约土地两万亩。”卜斌龙说。

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广东首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先后建起66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361家省级战略性新兴骨干(培育)企业,并在全国率先发展超高清视频(4K)产业。华为、腾讯、科大讯飞、迈普医学、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7个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全国第一。

当京信通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开疆拓土”时,广东乐源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则在传统手表制造业“精耕细作”。公司总裁乐六平拿出一块黑色石英表介绍说,“别小看这只小手表,它可是世界首款机械指针与智能系统混合手表,里面有我们研发的智能手表机芯、穿孔触摸彩屏+机械指针等技术。”

岭南大地,许多面临危机的传统制造业,正通过技术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海天酱油的传奇,一直让人津津乐道。这个延续了300年历史的老字号,因为工艺落后,一度在市场竞争中风雨飘摇。10多年前,引入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生产线、立体仓库等新技术,逐步走上智能化、规模化、品牌化之路,成了全球调味品制造业龙头企业。

“新旧动能转换不挂空挡。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敢抢敢拼,异军突起;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攻坚克难,重焕生机。这是广东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说。

“珠东”与“珠西”

谋篇布局,为创建世界一流湾区提供引擎

2018年冬,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分别在深圳、佛山如期举行。两场盛会背后,正是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两大产业带的稳步发展。

一江两带,互为支撑。珠江东岸创新意识强烈,广州、东莞、深圳3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珠江西岸,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地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几乎覆盖全部工业门类。推动珠江两岸错位发展,体现了广东决策层的良苦用心。

2017年,广东提出打造180公里“中国硅谷”,把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深圳空港新城、坂雪岗科技城、深圳高新区等重大科技平台串联共享,组成科技创新长廊,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与融合,做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

位于“中国硅谷”核心位置的深圳,率先把高新技术产业定为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广东动能转换的“领头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起36个实验室、研发中心以及6个海外中心,孵化出1500多家企业,培养20多家上市公司。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副院长刘仁辰说:“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投资孵化、创新基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等产学研功能齐备,一站式解决科研配套服务,这在海外都不多见。”

珠江东岸创新不止,珠江西岸也是激情澎湃。仅2018年,珠江西岸新引进亿元以上投资的智能制造项目228个,304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或投产。据广东省工信厅预测,两年后,珠西装备制造业将迈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两万亿元。

不久前,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碧桂园集团都盯上“机器人”,分别启动建设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博智林机器人谷。随着美的、碧桂园的“转轨”,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弗劳恩霍夫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等相继进驻。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胸有成竹地说:“5年后,我们基地年产机器人7.5万台,可以带动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珠洽会”开幕式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大力度推动珠江西岸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努力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18年12月,广东新动能基金正式启动运作,目标规模200亿元,为广东优质上市公司发展注入新动能。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会长向晓梅说:“珠江两岸是广东创新意识最强、产业门类最全、动能转换最快的地区。两岸比翼齐飞,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和发展引擎。”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6日10版 记者 刘泰山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