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宁波:驻村守初心 实干谋发展——第十二批农村工作指导员纪事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1-01-14 09:47:59  点击:10148 
分享:

洪阳(左)在查看竹荪生长情况 

  世界侨报宁波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着初心助力乡村振兴,带着“三农”情怀扎根乡土,给一片土地带来生机,给一方百姓带去希望。他们有个朴素而又响亮的名字:农村工作指导员。

  2019年至2020年,宁波市共选派3516名第十二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进村,为农村提供多角度多维度的帮扶指导。两年来,农村工作指导员共落实项目5399个,其中基础项目3533个,经济项目1866个;落实帮扶款项和物资折合人民币2.7亿多元;走访农户51万余次,化解矛盾1.2万起。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谋划发展。广大农村工作指导员扎根乡村,干出了一番业绩,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据统计,共有79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被评为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两名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六争攻坚”先锋榜的“领雁榜”人物。

乌糯坑安置房 

  精准选派因村派人因人选村

  “对症下药”需找准点位,方可下药。宁波市以“因村派人,因人选村”为导向,把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和农指员个人特长与派驻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派驻村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宁海深甽镇大洋村地理位置偏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2019年3月,作为市科协派驻大洋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洪阳第一次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交通不便,可利用资源有限;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技术人才匮乏;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整体发展规划……”经过一段时间调研走访,洪阳找出了不少制约村庄发展的问题。

  洪阳深知智力帮扶的重要性,“输血”不如“造血”。

  “竹荪种植温度要是超过32℃或低于5℃,菌丝就会生长缓慢或停止。”在大洋村的一处竹林里,洪阳拨开一小块泥土,指着里面细小的黄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竹荪菌丝”。

  一眼望去,大洋村的5亩竹荪基地分布在半山腰的竹林里。这5亩地是大洋村竹荪产业发展的“试金石”。大洋村耕地少,山林面积大,为了找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农作物,洪阳多次邀请科技专家进村开展科技培训,并最终确定菌菇作为大洋村新开发的特色产业。

  刚开始时,一些村民对种植竹荪不感兴趣,说,“没钱,没技术,怎么搞?”但洪阳没有退缩。为了增强村民种植信心,他联系市林业园艺学会向村民赠送了约5000株竹荪菌种,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通过技术交流、培训,第一批参与试种的村民获得成功,这下子其他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村集体出资10多万元,采购了一台空气能烘干机,为菌菇烘干创造条件,降低产业发展对交通和人力的依赖度。

  2020年,试种的5亩仿野生竹荪,由村集体回收、烘干后发往“甬上好物”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目前已为村民带来15万元的创收。洪阳表示,这种以“农户+基地+合作社+平台”一条产业链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大洋村党支部书记俞祥军告诉笔者,林下菌菇产业已初获成功,后续还将发展大球盖菇、羊肚菌、黑皮鸡枞菌等其他高附加值的菌种,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大洋村借力科技助发展,而同处深甽山区的新旗山村,则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蜕变。

  早在2017年1月,市交通运输局的徐国飞作为第十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被选派担任深甽镇片组组长、驻新旗山村农村工作指导员。

  “我们不舍得徐指导员走!”第十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任期结束时,村干部和村民们看到新旗山村发生的变化,都做起了挽留工作,希望他再干下去。

  “一路通,百业新。”身为交通战线上的一员,徐国飞深知修路对山区百姓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他筹措近千万元资金,先后完成了两个自然村的连接路、村内路面硬化、拓宽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的房子太破,不得已搬了出来。”乌糯坑自然村的李宝和曾一度搬离村庄,到外面居住。“现在房子变新了,我又带着一家人回来了,还是老地方住得惯。”说完,他冲着徐国飞竖起了大拇指。

  自担任驻村指导员以来,徐国飞用脚步丈量民情,多次徒步深山,摸清双坑和乌糯坑两个自然村的总体情况,“只有脚踏实地,真正走过,才能知道老百姓缺什么、要什么。”正是怀着这份干劲,他结合两个自然村的现状,绘就了高起点的村庄建设规划蓝图。

  双坑自然村共分两期建设,目前已完成42户房屋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可入住。乌糯坑自然村共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目前,村民已全部搬入新居。

  徐国飞还带领村民建成近百亩猕猴桃园和桃树园,帮助村民销售鸡蛋、鸭蛋、猕猴桃、西瓜、水蜜桃等2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如今的两万元以上。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每一位奔赴乡村的农指员的愿景。

赵立年(右)和农户一起查看香榧生长情况

  精准施策因村制宜走出特色

  帮助发展产业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是农指员驻村帮扶的重点和难点。在项目安排上,他们帮助派驻村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项目,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因村制宜,走出特色。

  短短两年时间,奉化区溪口镇葛竹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更强了,农民腰包更鼓了,村容村貌更美了。

  “老乡要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一进入角色,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葛竹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赵立年就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定下了发展方向。“葛竹村种植的都是绿色食品,而这正是城市居民喜欢的东西。”

  于是,他积极协助村里筹资42万元,建成葛竹农产品加工基地,注册“葛竹”产品商标,开办宁波市奉化溪口葛竹土特产商行,利用葛竹特有的文化符号设计产品包装。

  如今,在宁波高新区“甬味特产”专卖店、网易严选(宁波)平台等,都能看到葛竹的土特产。“真别说,老赵搞的这个‘葛竹’土鸡、土鸡蛋还真不错。”赵立年的同事说。

  为了把葛竹的农产品打入更多的市场,赵立年想方设法同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协调中凯元一商贸公司、宁波为朋农业开发公司等销售葛竹的农产品,让葛竹土特产接受市场考验。

  最近“直播带货”火了。赵立年两次邀请奉化电视台《乡间小路》栏目组前来制作节目,利用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帮助葛竹村打通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的通道。借助这一平台共推销了200多箱油焖笋以及一批羊尾笋、笋干菜、粉丝等。消费帮扶为脱贫攻坚拓宽了思路,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对这份成绩单,赵立年感到自豪,但并没有自满。

  帮扶离不开科技和发展,更离不开精准导向,曾经落后贫困的村庄逐渐摆脱困境,走向富裕,经济薄弱村的点滴变化,激励着每一位兢兢业业的农指员奋勇向前。

  精准落地党建引领带动自治

  雅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是海曙区石碶街道的一个城中村。从村庄环境一度脏乱到如今蝶变为城乡融合一体化的样板村,这里发生的变化,海曙区委办派驻雅渡村的农指员黄炫琛深有感触。

  旧村改造是雅渡村这两年的重头戏。黄炫琛与村委班子共同商量、研判维稳形势,确定了村班子带头拆、党员带头拆的工作思路。从村党总支书记周碧宜家打响“第一拆”,让曾经僵持的村民们逐渐转变了态度,村里的党员也纷纷行动起来,不仅带头拆,还给抗拒拆违的邻居们做思想工作,就这样,一家带一家,曾经占据三分之一道路的违建得以全部拆除。

  除了党员带头,黄炫琛与村委班子还坚持一碗水端平。全村家家户户都严格按照标准整治,无一例外也就少了争议。违建一拆,村里有限的空间一下子宽敞了不少,黄炫琛与村委班子第一时间盘活空间,规划停车位、搭建微景观,还为沿街店铺定制了统一的店招,使得脏乱的村庄变得有模有样。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努力,集中攻坚违建拆除、河道清理、垃圾清运、线缆整理、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开展村容村貌美化、交通设施规整、墙面墙绘布置、文明巡逻督导等一系列行动,雅渡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两年来,第十二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进村入户收集社情民意,用好村规民约,因地制宜推广和丰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慈溪市周巷镇双潭村外来务工人员多、私房出租多,整治成了一大难题。

  由周巷镇政府和慈溪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选派的许云峰根据镇里统一部署,协同村干部,对出租房的电线、电动车充电装置、煤气软管等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过,一段线路一段线路查,确保不留一处隐患。

  针对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多的实际,许云峰组织双潭村认真梳理修订村规民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组建由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义务巡逻队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一方平安。新冠肺炎疫情一发生,他以村为家,与村干部一同站岗值勤,严防病源输入,守卫双潭村村民的健康与安全。

【来源:中国宁波网/编辑:张星】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