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让“红头船”扬帆在大湾区上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9-18 00:00:00  点击:7579 
分享:

红漆油饰船头、棕色圆腹船身、黑色钩字点缀,双桅高擎,云帆高张……一走进位于广东汕头的樟林古港,人们便被一艘古朴的木制大船吸引了目光。这艘静泊港口的“红头船”有何来历?

“红头船”不简单。它是数百年前潮汕地区华侨华人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是联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中国人爱拼敢闯、勇立潮头、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启示当下,昭示未来,“红头船”精神历久弥新。

“要让‘红头船’精神扬帆在大湾区上。”在汕头采风途中,一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对本报表示。日前,由中国侨联主办,广东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聚焦大湾区”2019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风行,携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相继走进汕头、潮州和广州。顶烈日、涉长途、沉下心,为期6天的岭南侨乡行中,采风团一路行,一路思,一路写。在他们的镜头和笔端,以“红头船”精神为代表的侨乡文化成为大湾区建设宏伟蓝图中最美丽的背景色。

以侨乡为舟 逐区域发展之潮

一张张字迹斑驳的泛黄信纸,一字字饱含深情的家长里短,一笔笔数量不等的汇款银票……9月6日,在采风行的第一站——汕头侨批文物馆,海外华媒一行在一个个陈列文物的橱窗前走走停停,唏嘘不已。

“批一封,银两元”,“侨批”是历史上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家乡眷属书信和汇款的合称,被誉为“跨国两地书”。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反映出海外侨胞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社长续炳义不胜感慨。

侨批是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潮汕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广东是侨胞人数最多的侨务大省。采风广东,侨乡不可不去,侨韵不可不品。

在汕头,调研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参观汕头大学,造访樟林古港,探寻“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在潮州,赏玩大吴村的精美泥塑,踱步龙湖古寨的深宅大院,离了开元寺又到牌坊街,登临广济桥饱览韩江两岸秀色,流连市井街巷贪看潮绣非遗传承人飞针走线绣花忙……触摸一方山水的历史脉络,捕捉稍纵即逝的精彩画面,沉浸在“海滨邹鲁”“岭南门户”的湖光山色和人文胜景中,不知不觉间,海外华媒早已镜头含情,笔端蕴秀。

侨乡文化里蕴藏着区域发展的无限潜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恰逢其时。作为一个从汕头走向海外的华媒人,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里寻找家乡的发展机遇。他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不仅如此,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大湾区还将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机遇无限。“这为新时代侨乡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融入大湾区,谋取大发展。澳大利亚澳星国际传媒新闻主编耿东昶认为,广东是大湾区建设的大后方,是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除了大湾区规划的重点城市,大湾区周边城市也应根据《规划纲要》找到自己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像汕头、潮州这样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侨乡,可以巧借东风,打好“侨”牌,在文化旅游和绿色发展上做文章。

以创新为桨 荡深化改革之波

由远及近的虫鸣声,鸟儿在林中疾飞的振翅声,大风吹动树枝的吱呀声,裹挟着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多频交织,声声入耳,让人仿佛置身热带雨林中。在广州科学城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海外华媒一行闭目侧耳,沉浸其中,享受了一场由科技打造的视听盛宴。

“这是真正的高端文创,声光电的整体设计令人震撼。”缅甸中文网媒体运营总监杨明月激动地说。

这只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高新技术的冰山一角。3D打印、无人机、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创中心,新奇科技扎堆积聚,高端制造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从酷炫好玩的黑科技上抽离目光,将视线拉远抬高,向下俯瞰:知识城、科学城、生物岛、黄埔港,一个布局明晰、产业集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施工图”便尽收眼底。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大湾区建设的“智慧大脑”,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枢纽”。

历经35年的时间考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何能一直勇立时代潮头?答案并不难寻。“杀出一条血路”“敢为人先”“全国率先开展土地有偿出让”“第一个区块链停车场”……科创中心墙上的大字,赫然醒目,发人深省。先行先试,敢于创新,在中国,广东一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大湾区建设中,广东依然需要发挥‘吃螃蟹’精神,用创新引领大湾区发展。”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表示,“未来,如何让港澳融入到中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如何形成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广东需要起到模范带头和协调统筹作用。”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粤港澳大湾区要趟出一条新路实属不易。”波兰环球周报社长陈彪表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推进区域深度合作,这是没有国际先例的开创性、探索性事业。能否真正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这需要不断创新,大胆闯,大胆试。

“大湾区前景光明,广东未来可期。”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社长吴敏说,大湾区建设是整合资源的好机会。粤、港、澳资源优势各具特色,可以将各自的企业品牌、城市品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整合起来,打出组合拳,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经济。

以开放为帆 乘合作共赢之风

“洋船到,猪母生;鸟仔豆,舵(攀)上棚。洋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蚜虫)。”在汕头,童谣《红船到》,历经百年,流传至今。“洋船”即“红头船”,“红头船”曾为广东创造了繁荣发展的辉煌历史,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象征。

如今,樟林古港虽已繁华不在,但“红头船”精神依然活力四射。新时代,大湾区建设又吹响了中国扩大开放的集结号。

“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陈彪信心满满地说,广东的汕头、深圳、珠海和广州等城市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实施对外开放的城市,在引进外资、产业对接和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对接英语国家和葡语国家方面有天然优势,对消除文化隔阂大有帮助。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借得东风,未来会有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在大湾区落地生根。

采风行结束后,吴敏的计划表变得满满当当。“明年我们将结合中欧合作重大时间节点,和当地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在欧洲开展一系列大湾区品牌推广活动,重点推介粤港澳的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大湾区建设的规划、理念、前景和参与路径。

吴敏的计划有据可循。《规划纲要》指出,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增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

“侨乡文化对大湾区建设意义重大。华侨华人是联通中外的桥梁和纽带,在大湾区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耿东昶认为,熟悉中国和住在国的法律制度、市场规则和文化习俗,华侨华人可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

“大湾区建设将惠及东南亚,惠及全世界。”杨明月说,伴随着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缅甸将会在大湾区建设中受益。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国际合作,海外华侨华人可以铺路搭桥、大显身手。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海外华媒人纷纷表示,愿为讲好大湾区故事添薪加火。

“华文媒体要把大湾区故事讲透彻,要根据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介绍大湾区建设将给他们带去的机遇和好处,欢迎他们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切实讲好大湾区合作共赢的故事。”孙雨梅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记者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8日   第 10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