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不到中国,就不知道中国的美和好”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9-14 00:00:00  点击:7101 
分享:

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群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是从世界各地络绎不绝走进中国的国际友人。到中国旅行、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拥有多重身份:在中国人眼中,他们是亲切友好的外国朋友;在亲友眼中,他们是了不起的“中国通”;在国际社会,他们是离中国最近的观察者。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很有发言权。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5位有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经历的外籍专家学者纷纷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赞中国70年发展成就,期待中国未来更有作为。

今非昔比 中国变化日新月异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过去10年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阿根廷天主教大学“全球时代中国研究”研究生部主任、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中国工作组主席乔治·易·马勒纳对中国当代史了然于胸:“新中国成立让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起来;新时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中国正在强起来。”

马勒纳深谙中国历史,缘于学术研究,更缘于40年间与中国的亲密接触。1979年,14岁的他第一次到中国,几年的生活学习经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记忆。“截至去年,我到过中国12次。”这位爱吃糖醋鱼和饺子的“中国通”,很喜欢跟人介绍自己的中文名“马恩豪”。

瑞士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研究专家、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让·马克·博维特,也有一个中文名“博江盟”。1986年,作为一个背包客,博维特游历了中国多地。“那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他回忆说,“当时有人告诉我,对一个中国家庭而言,最幸福的三件事是拥有洗衣机、电视机和电冰箱。”

33年间,洗衣机、电视机和电冰箱,早已是中国百姓家的寻常之物。博维特表示:“现在,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与西方国家不相上下,在电子支付、公共交通、移动社交平台等领域甚至超越大多数西方国家。”

设想离开中国10余年后归来,你会看到怎样的变化?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加拿大籍教授阿卜杜勒·加尼·瑞泽普对此深有感触。

1987年,瑞泽普第一次到中国。他记得,那时的北京是个比较安静的城市,没有很多汽车,但有很多自行车,人们对外国人充满好奇。再次到中国已是2000年。在上海,他惊喜地看到一个现代化的繁华大都市,“崭新闪亮的高大建筑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宽阔道路热闹喧嚣。”

“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太了不起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个特殊时刻,中国人都备感自豪,我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表示祝贺。”2018年,几经考察,斯洛文尼亚物理学家鲁道夫·波特卡尼克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仅仅一年,他便发现:“在中国,人们对未来充满乐观和信心。”

艰苦奋斗 中国成绩来之不易

“不到中国,就不知道中国的美和好。”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德国籍教授大卫·巴拓识赞叹,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反腐败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减贫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更是独一无二。

中国成就,入眼入心。外籍专家学者纷纷赞叹:亮眼的中国成绩单来之不易!

“中国的成功是在长期艰苦奋斗和顽强探索中取得的,深层次原因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巴拓识表示,中国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

对此,瑞泽普也深以为然:“中国政府拥有强大、坚定和组织良好的领导力,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中国人中不乏敏锐的学习者,他们富有进取心,吃苦耐劳,不会被任何艰难险阻吓倒。此外,中国不断向世界扩大开放,愿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我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来自中国。”博维特说,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一些中国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飞速提升,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这应归功于中国大学优质的教育。”

波特卡尼克表示:“中国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视程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科学和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二级基础设施’,中国正在通过设置明晰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我的专业领域——土木工程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领先者。中国在桥梁和建筑领域的设计、施工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瑞泽普认为,这与中国科研人员在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密不可分:“他们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与世界分享研究成果,并积极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合作研究。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文明互鉴 中国经验启迪世界

“之前,我只是从书籍和西方媒体报道中了解中国,很不充分。到中国后,眼见为实,我很难用语言描述中国的发展成就带给我的震撼。”波特卡尼克感慨万千。

“对于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朋友,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为此,博维特当起民间大使,“当与家人、朋友谈论我在中国的经历时,我尽我所能地介绍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在“博维特”们的努力下,中国正在向世界释放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马勒纳表示,在拉丁美洲,伴随中拉关系的火热升温,关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在过去20年间飞速发展。拉美的汉学家正从对中国的研究中寻找启发。

“世界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发展战略和扶贫经验。”瑞泽普说,“希望未来更多人到中国访问和学习。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国家。”

中国经验“圈粉”世界,中国理念启迪世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巴拓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理念,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单边主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而中国正是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者。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理念,这些都是人类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人类面临多重挑战,世界需要‘希望’引领航向,走出迷雾。也许中国能用理念和行动为‘希望’一词注入强大能量。”波特卡尼克说,希望西方世界可以放下傲慢与偏见,填补对中国的认识盲区,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并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有益经验。(记者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4日   第 01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