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海外网评: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可能吗?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8-26 00:00:00  点击:6970 
分享:
所谓美国企业撤出中国,更像一句政治口号,而不是务实举措,即使发生,自然也会有别人来填缺补位,到头来受损的还是美国。

20190824080333916.png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命令”美国企业立即开始寻找替代中国的方案 (图源:推特截图)

8月23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约750亿美元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恢复加征关税。美股美元应声双重下跌,三大股指均收跌超2%,市场恐慌情绪强烈。此情此景,美国总统特朗普坐不住了,他在推特上“下令”,要求美国公司立即开始寻找替代中国的方案,并呼吁将工厂搬回美国。

微信图片_20190826162218.png

针对特朗普的“命令”,美国商会在第一时间表示拒绝 (图源:路透社截图)

然而,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对此表示,特朗普在推特上的喊话不具备行政效力,特朗普没有权力让美国企业不和中国做生意,美国商会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了拒绝。

遭到质疑后,特朗普再度搬出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1977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为自己的权力背书。该方案规定,当美国遭遇对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经济的外在强力威胁时,总统有权力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以阻止交易、冻结资产或没收与威胁相关的国家或个人在美资产等制裁方式予以应对。

那么,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可能吗?

无限的权力也是有边界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理论上来说,特朗普有着“无限的权力”,但实际上他的权力是受约束的。由于IEEPA对于“强力威胁”“紧急状态”等关键概念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客观上给予特朗普以无限的解释权。但是,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仍需通过法院和国会的支持才可以生效,而美国国会此前已经对总统“滥用”IEEPA的行为颇有微词。

程序或许可以被打破,但民意上的鸿沟却难以弥合。白明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多种行政手段来迫使美国企业“就范”,但大多数的企业都不乐见这样的行政命令。

首先,从历史维度上来说,投资跟贸易不同,它具有长期性。美国企业在中国深耕多年,如今仅凭总统一纸命令就立即撤出,造成的沉没成本损失是美企难以承受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出国,而中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市场也已经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制造业市场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为112.6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6年增至924.8亿,年均增长率17.6%。美国在华子公司的国内总销售额从2009年的106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911.3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可见,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对华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再者,从未来向度上来看,中国的巨大市场在国际经济版图上分量极重。中国已经拥有4亿人左右中等收入群体,而且人数还在快速增长中,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网友所说,“这么大一块蛋糕,不来吃才是傻子。”

掐断企业“财路”的做法,不仅无法医治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顽疾,反而会逼迫更多“美国制造”外流。6月27日,由于欧盟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导致成本上升,特朗普曾引以为傲的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宣布打算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海外。这就是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自相矛盾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地向它们身上堆加“政治税”压榨其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威胁撤出中国市场,不仅背弃了美国经济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规律,增加了美国制造业负担,打击了市场信心,也无益于改善民生,无助于美国经济自身的发展。2019年1-5月,德国、韩国、日本、英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0.8%、88.1%、18.9%、9.2%,欧盟对华投资增长29.5%。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所作出的回应:“所谓美国企业撤出中国,更像一句政治口号,而不是务实举措,即使发生,自然也会有别人来填缺补位,到头来受损的还是美国。”(海外网评论员 张六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