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科学”流言要科学应对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8-08 00:00:00  点击:7003 
分享:

社会生活中,流言可谓五花八门,渗透在吃、穿、住、用、行等各领域,其中有很大比例与某些领域的科学知识有关,被习惯上称为“科学”流言。在当下信息流动空前畅通的社交媒体时代,这些流言的传播极其迅速、广泛,由于公众整体科学素养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大幅提升,对这些流言的真伪难以及时作出准确判断,造成盲信盲从,对自己人身和权益造成伤害。

不仅如此,有些流言所涉及的内容事关产业布局甚至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旦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盲信盲从,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比如,关于通讯基站辐射,相关流言声称辐射会对健康产生威胁,引发一些民众的担忧,造成通讯基站选址难题。对当下刚刚开始推进的5G技术,某位互联网界知名人士轻轻一句“基站密度极其高,对人体危害很大”就可能让这一情况更加复杂化。实际情况是,5G基站和传统通讯基站的辐射都被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是非常安全的。

对这些流言该如何应对呢?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宜疏不宜堵。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知识优势,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就流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生动准确的讲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渠道优势,把专家的讲解广泛传播出去,还原事实真相,正本清源。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应对“科学”流言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等已经行动起来,请出相关领域内权威专家,进行多媒体、跨媒体“体检”、分析并公布年度、月度“科学”流言榜单,给公众提供了权威准确信息,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应对“科学”流言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是流言往往傍“科学”之名,打着科学旗号,行伪科学、反科学之实,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让公众一下子就认识到这些流言的本质是很困难的。二是“科学”流言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同一种流言可能反复出现,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努力。三是新事物层出不穷,每个新事物都有被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新事物的流言很容易传播开来。可以说,应对流言“永远在路上”。

对有关方面应对“科学”流言的努力和取得的实效,笔者在大力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增加发布“科学”流言榜单的频次。能否在发布年度榜单、月度榜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布频次,发布每周榜单甚至每日榜单,让公众更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二是丰富应对“科学”流言的手段。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等之外,能否诉诸视频,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上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及信息。(张保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08日   第 09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