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海外华文媒体鄂尔多斯采风行 “向世界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7-24 00:00:00  点击:7084 
分享:

在内蒙古恩格贝沙漠博物馆(科学馆),华文媒体代表用显微镜观察沙粒。

风从草原来,喜迎八方客。近日,由中国侨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侨联、鄂尔多斯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生态优先”2019海外华文媒体鄂尔多斯采风行,吸引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为期6天的草原之行,采风团风雨兼程,一路拍摄书写。在他们的镜头和笔下,一个水碧、天蓝、草绿的美丽中国向世界娓娓道来。 

绿染黄沙——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7月16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细雨迷蒙,云雾氤氲。“天骄生态文化林”的观景台上,“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采风团抵达的第一站。

登上观景台,纵目四望,目光所及是数不胜数的绿色乔木——樟子松,虽然不高,但棵棵端正笔挺,成行成列铺陈开去,汇成一片绿色林海。浓郁的绿意一直延伸到云雾掩映的地平线深处。不止樟子松,在这个森林总面积3.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的公园里,肉眼看不到的远处,还分布着乔、灌、草本植物300余种。

“在中国其他地方,这样的景色可能不足为奇,但这里是沙地绿洲型森林公园,在沙地上种出一片森林实属不易。”希腊《中希时报》社长吴海龙感慨道,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的森林对防风固沙和生态保护发挥着巨大作用。

采风鄂尔多斯,自然绕不开库布其沙漠。近年来,“荒漠变绿洲”的奇迹让库布其沙漠治沙模式享誉世界。

库布其治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从杭锦旗鄂尔多斯草原到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从库布其七星湖沙漠展厅到达拉特旗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一路走来,采风团用心观察,用笔记录,用镜头定格。

“种树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在库布其七星湖沙漠展厅,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董事长任传功分别用特制“水枪”和螺旋钻“点穴”打孔,在黄沙上手植两株红柳,体验了一把微创气流种植技术。

“科技创新为库布其荒漠化治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澳大利亚华夏传媒集团董事长项翔被一面悬挂着100多个专利证书的“专利墙”深深震撼。他表示,迎风坡造林、光伏提水灌溉、大数据和无人机治沙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不仅极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也大幅降低了治沙成本,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达拉特旗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采风团一行在一面长达数十米的“绿墙”前驻足良久。“绿墙”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大小不一的小石头,每一块石头上都用绿色的字镌刻着一个人的名字。这是30年来参与恩格贝绿化事业的近万名志愿者的名字。志愿者不仅来自中国,还有不少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世界多国。

“这面墙上每一名字都值得铭记,他们是‘库布其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副总编胡海用镜头将“绿墙”定格。

绿富同兴——

打造生态产业链条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民共识。提升了绿水青山的“颜值”之后,应如何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呢?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采风团一行从库布其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启示: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土豆、花生、黄瓜、沙地西瓜、葡萄、彩色小番茄……走进库布其智慧农业产业园,采风团一行便被地上、棚里和架子上的瓜果包围了。海外华文媒体捕捉到的特写镜头里都是“累累硕果”。

“甘草原来长这样呀!”在亿利阿木古龙农场,欧亚时报社高级记者朱媛媛发出惊呼。带着好奇,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察看甘草长势。

“阿木古龙甘草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成功打造了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也为扶贫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根基。”西班牙侨网总编辑张自如认为,阿木古龙农场探索出的“三到户模式”、“四到户模式”和“就业扶贫”等扶贫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除了农业,库布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沙里淘金”,太阳能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在广袤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占地上万亩,178万块深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耀眼光芒。这是采风团一行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看到的情景。

“科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埃中新闻网总编王永鸿对基地的集中智能运维中心印象深刻,人工智能、5G和无人机巡检等技术的应用,让基地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

“很难想象,除了建设牢固的‘三级治沙防护体系’,光伏板下面还密植了几千亩有机红枣和蒙古扁桃。”环球广域传媒集团《非洲华侨周报》特约记者刘娅婷赞叹道,基地采用的“光伏+治沙+农林+旅游”的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

绿色启示——

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祖国北疆的‘大漠林海’”、“誓将大漠换新颜”系列报道、“探访沙漠绿洲‘恩格贝’”、“沙棘树:生态环境的绿色之吻”、“创造库布其绿色奇迹的杭锦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把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向世界一一呈现。在纸媒开辟专版专刊、在电视台推出宣传片、在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采风期间,海外华文媒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打开《非洲时报》常务副社长梁铨发来的报道链接,简洁流畅的英文让人读起来并不吃力。他表示,与中文相比,用住在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更容易被接受。

因为喜欢喝沙漠植物沙棘做成的果汁,奥地利《海内外》杂志社采访部主任刘铖灵以沙棘汁为切入点,采访天骄沙棘创始人李云飞,深入考察沙棘的全产业链生产过程,向欧洲推介舌尖上的沙漠美味。

7月26日至28日,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将在鄂尔多斯召开。海外华文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和热切期待。

“持续关注库布其沙漠治理问题,华文媒体责无旁贷。”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表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与合作、消除贫困、沙漠生态科技创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

“沙漠治理问题,世界应携手面对。”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宏表示,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良方”,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值得向世界推介。

刘娅婷表示,华文媒体应努力做好联通中外桥梁,向全世界华侨华人和渴望了解中国的国际友人宣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故事。

本报记者 贾平凡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24日   第 06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