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无腿硬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7-06 00:00:00  点击:6923 
分享:

rmrbhwb2019070611p27_b.jpg

来到巴林左旗林东镇白音高洛村谷家营子,面对“无腿硬汉”于海江,实实在在地震撼了。这是一位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强者,他用顽强和勤奋对生活做出令人叹服的诠释。尽管他没有双腿,但他站立得更稳,行走得有力,用两个板凳划出人生一道优美的弧线。内蒙古巴林左旗开展“感动左旗十大最美脱贫户”活动,于海江家毫无争议当选。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尚且如此,而身体健全的人没有再贫困的理由。

土地钟情于勤劳的主人,回报也是慷慨的。从林东镇往西到凤凰山脚下,是一川黄色的厚土,养育着几千户朴实的庄户人家。这片土地曾被战争的硝烟熏染过,当年强悍的大辽帝国首都就建在离这里十几里的地方。马背民族以养畜为主,征服了大宋的疆土,之后提出不同的劳动分工:农民耕其田,契丹人狩猎放牧。于海江祖辈居住的这趟川,便是大辽帝国最大的粮仓。历经朝代更迭,巴林左旗向来保持半农半牧的传统业态结构。1976年出生的于海江,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农作物以谷子为主,这里因此称作谷家营子。

夏至过后,欣然来到谷家营子,很想知道这位“无腿硬汉”究竟怎样耕田,如何进行田间管理,从一个赤贫户到富裕户。据说他能驾驶农用机械在田野中穿梭,他怎样给车加油,踩刹车?他有驾照吗?

艳阳高照,持续的高温席卷了绿油油的田野,于海江正忙于浇灌他家的责任田,清澈的井水顺着黑色的胶管流向田间,饥渴的土地发出“滋滋”的声响。

于海江今年种植了120亩地,一半种了玉米,另一半种的是笤帚苗子。玉米和笤帚苗子都长到没膝高,见到于海江时,他刚好驾驶农用拖拉机在田间走个来回。

“我虽然比别人少两条腿,但我不想过得比别人差,既然活着,就想活得精彩点儿。”说话间他娴熟地把四轮车停在地头,我倏然发现他一只手加油、踩刹车,另一只手摆弄方向盘,上下忙活,竟然有条不紊,紧张而有序。这流畅自然的动作背后,是怎样的艰辛?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2003年,在外打工的于海江听闻家乡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了地震,匆匆忙忙往回赶。始料不及的是,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醒来时,于海江躺在医院里,手还能动,可双腿如铅、没有知觉。医生的诊断让人绝望,要活下来只能截肢。原本幸福的小家一下被飞来横祸击中,摇摇欲坠。妻子承受不住打击,含泪离他而去,留下3岁的儿子、聋哑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彼时,于海江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其中一个姐姐也是聋哑人。他想过轻生,死和活只在一瞬间,可是他不能一了百了,儿子喊爸爸的声音,还有年迈老父叮咛的话语,像针扎一样刺痛他的心,他还是选择活下来。

可是,面对残破的家庭和失去双腿的困境,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沉重地砸向这个残破的家庭,怎么活?如何活?年仅27岁的他一度茫然,新生活的入口在哪里,归宿又在何方?家庭条件本就不富足,医疗费又用尽了全部积蓄,还欠下外债。无奈,他住院3天就出院了。一年后,余留两寸多的腿部基本痊愈。在有些人看来,于海江家遭此横祸几乎活不下去了,可那是怯懦的认知。面对困境,他总有克服的办法。没了腿,就用手。于海江自制了一个长宽60厘米的木板托在腿的底部,用手撑起板凳替代了脚,行走时很像是在划旱船。从此,他走上了漫长而崎岖的人生“路”,真的走得好苦。

热心的乡亲帮助他家种上地,可庄稼出苗后的薅草和间苗就是他的事了。也是6月,当母亲第一次用毛驴车把他拉到地头“卸”下来,于海江看着地里的杂草哭了,现实多么残酷!薅草对普通人轻而易举,而对于海江却难比登天。他咬紧牙关,靠双手撑着木板,挪动着薅完了一条垄,身后留下的是木板拖地的深沟和残存的腿部磨出的血迹。左邻右舍看不下去了,扔下自家地里的活,帮助他把杂草除尽。可是,靠别人助力终归不能长久,生活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翻地、播种、薅草、收割仅靠一双手是无法实现的,第二年他四处借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把需要用脚的功能全部改为用手操作。当他把拖拉机开到地里时,乡亲们跟在后面,他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饶有兴趣地想见识一下没有腿的于海江怎可开拖拉机。

他用手按下油门,拖拉机“突突突”冒出白烟,另一只手把方向打直,挂在拖拉机后头的翻转犁开始作业了,田野翻成一条条垄,一片欢呼声骤然响起,人们的钦佩和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海江无疑是最好的示范,他终于找到了生活的入口。接着,在农用机械的使用上,他不断攻坚克难,从播种机到收割机、从三轮子到四轮子,就连绑笤帚的机器他也改装成手用的。能自如地操作机械了,于海江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

2017年,脱贫攻坚战役在华夏农村全面铺开,不少人享受到低保和其他政策优惠,于海江也被列为贫困户。出人意料的是,于海江拒绝了。他说,没人愿意当贫困户,我要靠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理直气壮地自己走下去。

一年春夏秋三季,他没有一天停下来,冬天应该“猫冬”了,可他开始绑起了笤帚。

绑笤帚是一个手艺活,手脚脑并用。可对他来说,他只有手和脑。怎么办?把用脚的工艺改为用手。于海江思维灵活,他绑出来的笤帚平添了艺术品味,既美观又实用。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自己到市场摆地摊销售。寒风刺骨,在路边一卖就是几个小时。用他的话说,一切为了生计。

他失去双腿那年27岁,而他走出人生的沼泽又用了27年。如今,他家每年净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每年开学最闹心的是交不上学费,即便是这样,于海江还是义无反顾供儿子上学,儿子从中获得了发奋读书的动力,并成功走进了高等学府。母亲尽管聋哑,可眼睛看得真切,每次看着儿子于海江拄着板凳进进出出,母亲抑不住流泪。父亲年迈多病,于海江经常开着三轮车把老父亲送到医院。27年来,他坚持着每月拿出200多元给父母亲买药。

于海江是在大家的注视下,成长为硬汉,最后稳稳地“站”了起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他从种3亩地到现在承包种植100多亩地;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一处砖瓦房子一处院,院里大小拖拉机5台。他说,种地的时候,好侍弄的都自己完成,不能完成的就换个工。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让大家闹个乐呵。

于海江靠着手撑板凳行走27年,手掌磨坏了10多条板凳,走路、修机械,他的一双手摊开后茧子有铜钱那么厚。从中,他感受到了打拼创业带给他的尊严和满足感。“人家喊我老于,有时还喊我于老板。现在的我很自豪,腰杆都直起来了,虽然没了腿,我感觉自己一直在站着。”于海江很健谈,我们吃着他亲手种的柿子和黄瓜,感受着全世界最美的味道。

“有一句话叫做忘我。你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哪还有痛苦?外面的人看你觉得好像你很痛苦,很焦虑。可实际上,我是幸福的。”

这话像土地一样朴实,说出他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自信。没了双腿,于海江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能不能换双假肢?”

本以为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却被他微笑着婉拒了。他说,这么多年,已经习惯靠板凳走路,换一种方式还得适应。看着那对板凳,扶手已经被他的手掌打磨得圆润光滑,像一件艺术品。

每一个生命有注定存在的理由,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于海江一直在“站”立行走,用他的方式不断校正着人生的坐标。(沙 柳 邱 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06日   第 11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