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地名不规范,究竟该怎么管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6-26 00:00:00  点击:6965 
分享:

您家小区名字“崇洋媚外”了吗?“怪异难懂”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吗?如果是这样,今后可能就要改名了。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按理说,这项举措体现了文化自信,而且一些地名确实存在挟洋自重、古怪难懂的现象,为各界诟病多年,但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刀切、标准不明、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导致舆论也出现了一些反弹声音。

起洋名是迎合消费心理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发现跟世界一比,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

这个小区起名“意大利风情”,那个商业大厦就叫“巴黎阳光”;你起名“曼哈顿城”,我就叫“香榭丽舍”。开发个楼盘,不叫个“塞纳河畔”就觉得卖不动,也不管旁边是不是真的有条河。卖个瓷砖家具,不名之曰“马可·波罗”、“达·芬奇”就觉得没有档次,也不管这些人物的名字、经历跟产品有没有关系。

这种傍洋名的做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根源则在于经济上的不自信。

国产商品以及配套服务,过去十几二十年,无论是品质还是应用性能,跟国际一流水平确实有不小差距。这些都不是一时能赶上的,因此,起个洋名,对国内一些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来说,往往有推动作用。

除了用洋名之外,一些刻意夸大的地名,比如“华人国际”、“龙御天下”,一些不明觉厉的名字,比如“丹玺琉泉”、“蔚澜香醍”等,可能是为了抓眼球,吸引更多关注,也可能是扯虎皮做大旗,为自己的产品虚张声势。这些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

以历史的眼光看,“大、洋、怪、重”地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批判之,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但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一部分消费群体对这种“洋气”是买账的。

改地名应当顺势而为

如果说,给产品、小区起洋名说明不自信,那么,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改洋名是不是就一定能凸显我们更加自信?这需要辩证地看。

平心而论,在文化上,我们确实越来越自信。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项目,贪洋求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有民族特色、历史底蕴、有根据和依据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比如,有媒体统计,西安住宅楼的取名,“曲江”的出现频率最高,足以说明以洋为贵的现象已经有所收敛。

这个趋势保持下去,相信今后,那些攀附外国地名人名、刻意求大求怪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因为消费者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对文化本位的需求整体上升了。以前觉得洋气的名字,现在就觉得不好了。总之,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需求侧的升级,自然就倒逼供给端主动祛除虚火妄症了。

既然如此,各地政府主导改名也应顺势而为。

几年前,江苏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闹了场“改名风波”,有人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后来也没改成。

另外,如果国内某个住宅小区叫“加州水郡”,那确实可以说是崇洋,但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房子的价值,一般没有影响。有媒体报道,一位住在洋名字小区的住户说:“你要是能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问题,别说我们不叫‘东方罗马花园’,叫某某县花园我们都乐意。”

也就是说,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搞表面工程的印象。

此外还有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就是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

不能把好经念歪了

改名不是说把小区门口的字换了,换上新的就完了,这后面有一系列的事情,涉及成本的测算和负担问题。

最先想到的是,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了?花费可能不多,但占用时间。身份证上的名字呢?户口本上的名字呢?小区名字变了,商业项目换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图、导航、路牌、工商登记信息等一连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都需要明确,才能让一项好的举措不至于发生扰民的不愉快。

另外,各地在推进改名工作中,标准上有不统一、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某地在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中提到,包含外国人名的地名要清理整治,但是反映中外人民友谊的地名除外。举例里提到“林肯公寓”、“马可·波罗大厦”、“哥伦布广场”都得改,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用。

问题来了,林肯、哥伦布确实跟咱们没什么关系,但马可·波罗不是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吗?他怎么就没反映出中外人民的友谊呢?

还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名的认定问题,既然“皇帝”、“帝都”、“御府”、“王府”都要改,那么北京王府井百货怎么办?

不用多举例了,这种很容易让人挑出硬伤的原则、标准,只能说明好经给念歪了。如果真像某地说的,“要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相信效果会大不一样。

地名如何改官方回应了(链接)

不规范地名到底应该怎么清理整治?近日,民政部、多地民政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官方回应。

民政部:

个别地方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

6月21日,民政部发布消息称,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民发﹝2018﹞146号),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当前,各地正按照六部门部署,积极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但个别地方也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要重点清理整治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要加强宣传,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海南:

公示并非最终结果,将进行论证

6月19日,海南省民政厅召开媒体通气会回应称,“维也纳酒店”是商家注册的商标,此次清理整治的内容是地名标识,而非商标。“也就是说,商家使用这个商标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写成维也纳,这是需要清理整治的内容。”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石清理说,关于地名将如何改这一问题,下一步,海南省民政厅将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出台整改方案,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整改。

“我们在省民政厅网站上发布的公示,并不是最终结果,只是评估论证阶段的一个关健环节。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收集了社会各界提出的宝贵意见,下一步将在充分研究分析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清理整治工作进行论证,使清理整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石清理说。

河北:

改名得先问老百姓答不答应

“比如我们河北,在遇到一些‘老地名’需要更改时,我们会更尊重人民群众的想法。”6月20日,河北省民政厅地名规范处负责人表示,如果河北民政部门觉得某处地名需要更正,那么会先将其进行公示,假如群众反对的声音特别大,那就不会强行将其变更,“你说你要改,你得先问问老百姓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是不是?”

该负责人还表示,“更名”兹事体大,背后有着不小的行政成本,会对所在地居民身份证、户籍、不动产登记等造成影响,所以应经过详细论证才能推进。

广西南宁:

不会“一刀切”强行要求更名

6月20日,广西南宁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针对不规范地名的整治工作,还处于摸排阶段。针对摸排出来涉嫌存在问题的地名,还要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如所在小区居民的意见,并不会“一刀切”强行要求更名。

对于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没有明确要求必须更名,以及当地群众不同意更名或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予更改,严禁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杜绝乱改老地名。

陕西西安:

将部分地名从列表清单中移除

6月20日,陕西西安市民政局回应,已将前期各区县上报的151处不规范地名进行了逐一核查。根据部分企业使用登记的相关证照及公司合法注册名称,已将部分地名从列表清单中移除,151处不规范地名缩减到了98个。

福建厦门:

清单上的地名不一定都会改

“清单上的地名不一定都会改。”近日,福建厦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清单进行公示,就是为了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据介绍,此次地名的清理整治,将以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前提,对那些群众认为不需要改名的地名,就不一定会放在最终的整治清单中。

广东深圳:

原则上不涉及身份证等证照变更

广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6月22日晚发布“说明”称,本次整治的重点为预售楼盘不规范地名使用和道路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原则上不涉及不动产权证、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照的变更。“说明”还指出,使用时间较长、社会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地名原则上不纳入整治范围。

(雷杰如整理)

本报记者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26日   第 05 版)

原标题:你起名“曼哈顿城”,我就叫“香榭丽舍”……地名不规范,究竟该怎么管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