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四个颜色不同的垃圾箱,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新华网(杨益民 摄)
一把公平秤、一台手机、一套蓝色制服……随着垃圾分类近来成为热词,继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之后,“垃圾回收小哥”也应运而生。据报道,7月1日即将在上海实施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催生了大批新兴职业,被人们称为垃圾回收小哥的“代收垃圾网约工”便是其中之一。“绿色职业”与“网约工”相结合,不仅改变了这一职业的工作方式,也让不少垃圾回收小哥月入过万成为现实。
上门收垃圾月入过万?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回收似乎是一种低端产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能力。在各种垃圾“一锅烩”的年代,这种看法可能有道理。不过,随着垃圾分类标准日益精细化,要想把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搞清楚似乎不那么容易。有媒体做过调查,约四成左右的网友在垃圾分类判断时,误将“黑色塑料袋”和“没用完的铅笔”选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而实际上,这两者都属于干垃圾。可见,垃圾回收小哥提供的上门服务,并不像“废品回收”那么简单,更有助于纠正市民脑海中垃圾分类的“伪常识”,提升全社会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无疑为供求双方精准匹配提供了更多机遇。如今,在上海,“互联网+垃圾回收”正成为创新标杆项目,在长三角地区推广。网上预约、一键下单、上门服务......这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背后是借助发达的物流网络、快捷的通讯服务和便利的移动支付。打个比方,即便是一只纸箱的回收流程,也要经过用户——支付宝——技术平台——服务商——回收厂等多个环节,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离不开数以万计的“绿色职业”。互联网的赋能不仅提升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链的运营效率,也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养成以及“线上预约”的模式日益普及,以垃圾回收小哥为代表的“绿色职业”将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互联网+垃圾回收”也有望成为环保行业新的朝阳产业。面向未来,如何在推动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何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保障垃圾回收小哥的合法权益?无疑,还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携手推进,共同努力。(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