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美丽步行道 好走又有趣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5-21 00:00:00  点击:6966 
分享:

rmrbhwb2019052108p37_b.jpg

厦门海沧健康步道。

道路是否适合行走,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正成为衡量城市友好宜居的一大指标。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认为,步行友好的街道既要“好走”还要“有趣”。报告通过对全国50个城市内步行交通最为活跃的71个“热区”(居住、就业和休闲功能皆有且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区)内街道打分显示,这些街道在步道宽度适宜、步道无失修和街道绿化/行道树3项上均表现较好;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活力中心所在城市有:北京、广州、济南、深圳、佛山、临沂、上海、重庆等。

居民步行需求上升

初夏的一个黄昏,记者在北京北二环附近正准备随行色匆匆的人流乘坐地铁时,突然发现路面上一条滨水绿道美丽如画,不禁转而沿着北护城河从西向东一路行走。步道依水而建,抬眼望去,只见护城河内是车水马龙的公路,河外则是如诗如画的滨河步道。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道边成片的绿树红花,不时在其间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中歇一下脚。走到安定门附近,北岸建有一处滨水木栈道,可观岸边的垂柳以及南岸的中式亭阁。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到了雍和宫桥,天色渐黑,很多市民在纳凉,不时有慢跑者从身边掠过。一阵凉爽的夏风吹来,看看表,才发现自己已走了好几个小时而一点不觉得累,心中暗下决心,以后时间允许,一定少开车,多走路。

的确,随着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居民健康意识增长,人们对步行的需求有增无减,许多人开始放弃机动车而选择步行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由QQ大数据发布的《2018中国人运动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人日均行走步数首次突破6000大关,从2016年起,每年以11%的增幅稳步增长。

步行既是一种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休闲、健身的方式。

专家指出,步行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能使城市环境回到资源可持续的模式和规模中来。这类城市能通过社会互动、体育锻炼、减少犯罪和提升福利的方式解决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步行友好型城市还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促进身体健康。

“步行友好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只有毛细血管健康活跃,城市的脸庞才能红润。如果一个城市步行条件好,居民就可以少开车,甚至少坐公共车,街道上的商店、餐馆等还可以带来税收、就业等协同效益。”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区主任钱京京表示。

绿色出行受重视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促进绿色出行、提升城市环境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绿色出行、具体的街道设计规范和详细标准。201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步行等绿色出行国家标准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对人行空间宽度、隔离设施、自行车停放、绿化、铺装、街道家具、过街设施等空间要素做了详细规定。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也专门提到“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鼓励有条件城市建立自行车专用道”。

作为一个城市交通方面的专业人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主任工程师盖春英对北京这几年步行交通的改善深有感触。她对记者说:“过去,步行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里面是最不受重视的一种交通方式,但这几年北京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步行交通。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这是北京市第一次把步行交通提到这么高的程度。”

目前,北京步行交通环境逐渐在改变。盖春英介绍,比如东城区至少有21条胡同实现了不停车,就是要把胡同空间释放出来,让更多人有地方走。

许多城市也将步行交通建设提到新高度。据介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成都、昆明在内的城市都相继出台技术导则指导步行环境建设和改善。其他各省市也更加重视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慢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建设管理从笼统宽泛的目标,逐步走向精细化、智慧化、可持续化。

有趣街道多 好走街道少

一条步行友好街道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业内人士指出,步行友好街道不仅应有平整的铺装和遮荫的行道树,让市民行走时感到安全舒适,即“好走”;在街道两侧还应有商店、餐馆等便民服务设施,提供出行的理由,增添步行的乐趣,即“有趣”。

在本次《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评价的上万条街道中,基本所有城市活力中心的街道均满足了“有趣”的要求,但在“好走”方面却差强人意。“好走”的街道均分布在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两侧。这些街道不仅宽度足够容纳包括步道、行道树、机非隔离、街道家具等设施,而且管理比其他街道更好,停车占道现象较少。

评价结果显示,尽管71个城市活力中心在步道宽度适宜、步道无失修和街道绿化/行道树3项上表现较好,但在构建和优化专用自行车道、街道家具、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机非隔离)、过街设施、无长期占道这5项普遍得分较低的指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南北方城市活力中心的对比来看,南方城市的城市活力中心在街道绿化/行道树这一单项上得分明显优于北方城市。中国的南方城市较北方城市气候更为温暖潮湿,利于树木的生长,植被的密度也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从街道绿化/行道树单项得分排名前10的城市来看,有7个城市属于南方城市,只有3个城市属于北方城市。

以人为本维护步行权

有趣的街道不一定好走,而好走的街道可能很无趣。只有将街道建设得有趣又好走,才能最有效地鼓励步行出行。

本次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最难走的街道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的街道基本为历史保护区内狭窄的传统街道,拓宽可能性低,步行空间和行人的安全很难保障。另一类则属于“后天失调”,即在道路空间足够且原始规划为行人留出步行空间的情况下,由于后天管理不善,导致街道非常难走,这些街道大部分分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之间,少部分出现在商业街。

《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的发布方——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建议,质量参差不齐的支路阻碍了城市步行交通连网成片,应成为重点建设或改造的对象。具体改造时,应先解决这些支路步道被占道的问题,将本来设计给行人的空间归还给行人。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等街道过于狭窄且无法拓宽的特殊区域还应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既保护历史风貌,又保障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未来如何改善和提升城市居民的步行环境?以人为本,符合人的身心特征和使用需求的东西才能走进人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认为,我们需要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理解城市步行系统。改善步行环境的关键是步行者一定要把交通法规赋予步行者的权利和生命伦理赋予的价值主张说出来。(本报记者 罗 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1日   第 08 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