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海上丝绸之路”串起东南亚朋友圈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日期:2019-04-25 00:00:00  点击:6955 
分享:
从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现实来看,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合作。

余_副.jp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出席海外网智库论坛(海外网 唐哲摄)

海外网4月25日电 (吴正丹)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热议话题。24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海外网智库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从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现实切入,提出自己对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看法。

余淼杰认为,从长期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做好“陆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也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两者不可偏废。但是相对而言,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具有经贸基础良好、直接规模投资高、文化相近以及有利于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区域合作等五方面的优势。因此就目前中国的经贸现实与经济结构来看,大力推进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

以下为余淼杰发言摘编: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现在已经得到了亚非欧众多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做好“陆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也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长期来说,两者不可偏废。从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现实来看,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合作。

第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基础良好,合作规模远大于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规模。东盟10国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区域,也是中国的第三大合作贸易伙伴,201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878.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4.1%,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左右,仅次于欧盟和美国,远大于西亚18国。就目前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东盟10国的出口总额甚至接近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中亚、中东欧国家。一定的经贸合作规模是切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更容易落地。

第二,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远高于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而且,“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体中还包括了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十大经济体中的三个: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

第三,中国目前已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有助于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推进区域合作,推进高质量的经贸合作。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中国“10 1”)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日前,中国正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作为一个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议区,它不仅包括之前的东盟—中国“10 1”,还包括另外的两个区域经济强国——日本和韩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印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经济大国、新兴工业国家的排头兵、“金砖五国”之一。

第四,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相近,经贸合作历史悠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自古代起与我们多有经贸往来。这一点虽然“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情况也类似,但不同的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比较接近,从广义上讲,都推崇儒家文化。此外,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主要侨胞所在地,与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经济文化融合也比较深入。

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加快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也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需求。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劳工成本直线上升,远超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同时,虽然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衣服、鞋帽这些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那些亚非国家高,但差距相比而言并没有劳工成本那么大。可见,中国在这些产品上已经没有竞争优势,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向海外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当前,中国在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还有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工业园,客观上也能承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总而言之,就目前中国的经贸现实与经济结构来看,大力推进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同时,通过高水平的开放,也能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本文系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在海外网智库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整理/人民日报海外网 吴正丹)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