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格达郊区玩耍的当地少年。本报记者 周輖 摄
巴格达街头的一处饼店。本报记者 周輖 摄
在伊拉克外交部外,工人在拆除防爆墙。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16年前的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顾国际社会反对、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推翻萨达姆政权。战争爆发16年后,伊拉克恐怖袭击和教派冲突频发,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国内重建百废待兴,“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趁乱坐大,频繁发动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伊拉克,亲身感受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民众对于和平与安稳的生活的渴求。
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乘车前往市区,一路上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战火的威胁似乎已经过去。但密集的检查站和路障、多道严格的安全检查、全副武装的士兵、缓缓驶过的装甲车、来回巡逻的防暴犬,以及偶尔能听到的一两声枪响,仍然让记者感受到当地的紧张气氛。
“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太多苦难”
每路过一处检查站,都有人上前仔细盘问检查。这对当地司机伊斯兰姆来说已是司空见惯,提前准备好各类证件、从容地回答完所有问题后,他又驾驶着汽车带上记者继续前行。
巴格达著名“绿区”附近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边,大量废弃的水泥材料尚未运走。随着局势好转,市区内的一些防爆墙正逐渐被拆除,“绿区”也开始在晚间对民众限时开放。伊拉克战争后,为了防范频繁发生的汽车炸弹袭击,在巴格达市区西方国家使馆区及伊拉克政府机构的区域,美国筑起上千处防爆墙和铁丝网,建立起“安全区”,将城市割裂开来,这片大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称作“绿区”。高墙内的“绿区”在那时成为“巴格达最安全的地方”,出入需要通行证,普通民众无法进入。
巴格达底格里斯河东岸,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伊拉克中央银行新总部的大楼在停工多年后进入施工阶段。在市区内,记者还看到许多忙碌工作的吊塔,商场、酒店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中很多是因伊拉克战争而被搁置多年刚刚得以重启。由于连年战乱,基建废弛,当地电力供应很不稳定,本报记者到达巴格达当天晚上就经历了两次停电。
“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太多苦难”,从事导游工作的麦基对本报记者说,16年前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整个国家陷入战乱,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爆炸”“恐袭”字眼对伊拉克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2014年6月,“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又趁乱坐大,相继占领伊拉克北部、西部和东部大片领土,并持续在该国多地与伊政府军发生激烈冲突,极端分子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逼近首都巴格达。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曾造成伊拉克约600万民众被迫离开家园。如今,伊全国仍有约180万民众流离失所。2017年12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已经取得打击“伊斯兰国”的历史性胜利,但仍有一些残余势力藏身偏远地区伺机发动袭击,伊拉克安保人员及平民被杀害的消息仍不时传出。
“谁不想安安稳稳地生活呢”
如今从事安保工作的亚塞尔就曾响应号召,加入抗击“伊斯兰国”的队伍,他来自伊拉克东部城市阿马拉附近的一个村庄。他对本报记者说,“那时候,我家乡的村庄几乎每个家庭里成年的男子都会自发地参加战斗。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复国土,保卫家园!许多人离开家后,就再也没能回来……”亚塞尔哽咽但坚定地说道,“经历磨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团结”。
中东媒体指出,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伊拉克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有分析认为,近期多国政要密集访问伊拉克,显示出这个被视作连接中东各地区“桥梁”的国家地缘优势仍在。然而,伊拉克新政府重要职务空缺、重建面临重大资金缺口,重建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麦基对记者表示,持续多年的战乱让伊拉克遭遇沉重的打击,自己工作的古巴比伦遗址游客数曾一度锐减,很少有人前来参观。“从去年起,国内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每到节假日景区都很热闹。偶尔也会有些外国人来参观。”
麦基期待伊拉克重建能够加码提速。他说,“希望局势能够继续好转,谁不想安安稳稳地生活呢?和平与稳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本报巴格达电 本报赴伊拉克特派记者 周輖 曲翔宇)
制图:王婷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8日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