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解析春节“博物馆热”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3-04 15:07:01  点击:6992 
分享:

游客在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参观。   张魁兴摄(人民视觉)

今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游客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

“博物馆热”的背后有何深层次原因?如何推动博物馆实现从“火起来”到“活起来”转变?日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就这些问题予以解读。

新年俗 新风尚

这位负责人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老百姓欢度新春的重要选择,这既反映了人民群众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转变,也体现出博物馆日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公众文化生活必需品的新常态。“博物馆热”的背后,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得益于博物馆展览教育水平和管理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举一个例子,大年初一那天,由于观众自发热情地在门口排起长队,已经安排闭馆的成都博物馆临时决定开馆,工作人员迅速集结到岗,重新开馆并延时至晚上8时。

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国博物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期待,努力优化和拓展服务新模式,如启动网上预约,简化入馆程序,尝试错峰甚至夜间开放,由公众“下订单”决定博物馆举办的部分展览,通过流动展览、数字化展览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积极参与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惠民工程。

国家文物部门鼓励博物馆开展各种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开放管理方面,对观众提出的超出博物馆承载能力、影响文物和参观安全等问题,各级文物部门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施策、加强管理和指导。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既要探索创新,更要注重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展览、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举办大型活动,要围绕博物馆的基本职能,避免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倾向。

让文物的

多元之美“活起来”

这位负责人说,要让博物馆“活起来”,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活起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让文物的思想文化“活起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让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来”,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

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呢?

强化保护职能。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的保存机构,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绝对不能弱化或淡化文物保护之责。尤其是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本身是文保单位,在组织重大型活动或搭建临时性设施设备时,应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夯实研究基础。博物馆应加强对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诠释与解读,以物证史、让文物说话,通过文物来传递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通过创意来挖掘和展示文物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时代相融相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优化服务供给。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只是文化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了解历史、实现自我增值。展览和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文化供给的主要方式,博物馆应当积极探索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策划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的展览项目,举办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使更多公众在博物馆获得教益,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拓展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博物馆网上展览、网络课堂建设,扩大博物馆文化供给的辐射范围;加强媒体合作,推出更多像《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优秀节目,增强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公众了解、走进博物馆。

(据新华社电 记者施雨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02日第05版)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