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只是一只普通柚子,揭开盖子:火龙果面静卧其中,青菜点缀,红绿相映。
就是这条不足15秒的视频,给广西贵港田东县的农民甘小燕带来了一笔20吨火龙果面的订单。要知道,苦于打不开销路,当时产品全年总销量不过30吨。
随着电商走进千家万户,甘小燕也曾想过把电商渠道利用起来。但既缺知识也不懂操作,一时没有门路。这时候,一项名为“百县千红新农人”的扶贫计划来到了甘小燕所在的广西省田东县。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百县千红新农人”计划由微博联合碧桂园、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等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旨在为乡村培育一批具备社交电商基础技能、新媒体营销方法的“新农人”。碧桂园邀请其结对帮扶的9省14个县率先加入培训计划,并推荐数百位农民接受系统培训。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甘小燕成为了学员。没有注册过微博,不懂内容发啥,更不知道什么能吸引客户。在近乎零基础的情况下,甘小燕开始了学习,“收获特别大。”她说。
培训对象不一般,课程设计更得下功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主任李涛介绍,此次授课内容是针对农民群体定制的课程体系,授课老师均是来自农村一线电商的青年讲师。通过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模式,培训降低学习门槛,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能力。
动动手指发微博,邻里远方的网友都能知道自家产品。甘小燕说:“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学员们也热情高涨,大家带来橘子、鸡蛋、野鸡等土特产进行拍摄,有的短视频阅读量高达30万。
“农民自己给自己代言”
现在的乡村由谁代言?“农民自己给自己代言,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农村。”专注县域农村电商的魏春雷说,越来越多“新农人”开始走向社交媒体,他们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粉丝,每天分享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拉动了自家农产品的销售。帮助培育更多掌握电商技术的“新农人”,这是电商扶贫的新模式。
接受社交电商培训后,来自江西的李韦荣将茶叶基地自然风光发布到微博上,并录制视频介绍兴国茶的百年历史,产品卖到了更远的地方,还为兴国县三乡四村解决数百人就业。“我学到了很多电商知识和社交媒体运营方法。”张志菊说。来自安徽的张志菊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介绍黑毛猪,结果快速销售一空,还卖出了更好的价钱。见识到社交电商的威力之后,张志菊开始帮助村民卖土特产,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在不久前举行的“百县千红新农人”大赛上,全国数百名农民参赛者提交了展示家乡特色农产品的参赛视频。大赛旨在巩固“新农人”培训阶段学到的社交电商技能,并通过实战,带动“新农人”家乡农产品、文化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
依托社交平台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百县千红新农人”计划也帮助架起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国市场。目前,微博上活跃着上百位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和上千名宣介家乡农产品的“新农人”。他们在借助社交媒体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帮助国家贫困地区县域脱贫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新浪微博CEO王高飞说,“百县千红新农人”计划旨在通过发挥“新农人”的社交传播和引导作用,实现农产品品牌“从0到1”的突破,形成可持续发展扶贫模式,助力县域脱贫工作。
作为“百县千红新农人”计划的联合发起方,碧桂园近年来不断在其结对帮扶的全国9省14县探索推进涵盖党建扶贫扶志、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举措在内的“4+X”扶贫模式,帮助各县挖掘特色优质农产品,同时搭建线上商城、线下展销会等平台推进消费扶贫。
未来,微博和碧桂园将持续把社交扶贫的新模式拓展到全国各地,凝聚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构建互联网扶贫的生态,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31日第03版 记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