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十面“霾”伏,还需全民破阵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8-11-14 00:00:00  点击:7381 
分享:
防治雾霾考验的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有公众环保的决心。为了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全社会还需继续面对考验。

雾霾下的北京市建国门桥。图源:中新社.jpg

雾霾下的北京建国门桥。(图源:中新社)

2018年刚入冬,雾霾便再次袭来。

从华北到黄淮地区,到处云山雾绕,宛如“仙境”。社交平台上,雾霾话题再次霸屏,众人又开起了哪里雾霾更加“醇厚”的黑色玩笑。2018年,关于雾霾的话题还在持续。

十年前,公众或许很少关注雾霾问题,甚至连“霾”字怎么写可能都很少有人知道。面对“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雾霾天,多数人以为是大雾,很少和空气污染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印象中,华北地区常常是寒风刮来的沙尘,没有风的日子,空气还算清新。然而,在没风时出现的“大雾天”,逐渐引发人们特别的关注。

2011年冬季的一场大范围雾霾,身体的反应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场“大雾”与传统的雾不同。前所未有的关注,让一场关于雾霾的科普就此展开。人们开始了解什么是霾,什么是PM2.5。随后,全国多地开始PM2.5监测,为防治雾霾提供参考数据。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防霾的意识开始觉醒。

公众对雾霾认识的加深,让空气净化器和防霾口罩销量大增,开始正面问题,全国范围内的治霾行动也逐渐展开。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并且每月会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的名单。在各项目标实现后,201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查找污染源,寻找应对策略,开展空气污染防治行动。

社会团体和媒体不断就雾霾问题发出关切,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相关专家学者也就其中问题为公众一一解惑,研究防治方案;各地校园为孩子们的健康考虑,纷纷设立应对预案,重度雾霾,中小学停课成为常态;公众也在生活中和社交、自媒体等平台进行科普、分析,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为了引起社会对雾霾问题的重视,甚至有人将吸尘器将空气中吸到的雾霾制成砖。

我们看到,面对雾霾的危机,全社会开始了雾霾阻击战,公众抗霾万众一心。

雾霾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治霾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治霾需要几十年时间。这几年,尽管中国治霾力度不断加大,雾霾问题仍然时常出现。一度,雾霾的势力从华北地区延伸到西北甚至岭南地区,大半个中国遭受雾霾的折磨。一次次的污染指数爆表,很多人对我们能否治理好雾霾问题感到怀疑。“恐怕要和雾霾共伴一生了”的表达,既是公众的玩笑,也是内心的隐痛。

防治雾霾考验的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有公众环保的决心。“APEC蓝”“阅兵蓝”的出现给了公众的信心,这说明雾霾是可以治理好的。只要政府治霾力度不放松,个人和企业在防治雾霾中不再心存侥幸,为私利突破种种禁令,雾霾天终将一去不复返。2017年,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中国防治雾霾的效果,好天气的天数明显增多,雾霾程度明显下降。为了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全社会还需继续面对考验。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这场雾霾或将散去。希望公众抗霾意识和决心不在雾霾中遮蔽,也不被寒风吹走。(人民日报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