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国际锐评】60%是美国给竞争者的一道红线

来源: 国际在线   日期:2018-08-11 00:00:00  点击:7139 
分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__172.100.100.3_temp_16_1_16_1_1_ddb21fe0-4858-47e6-8729-d8feb6e93ca8

中美贸易创意图 制图:陈锡文

本周,美中两国相继公布对对方16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的清单,并决定自8月23日起实施。至此,由美方挑起、中方不得不反制的首轮相互对5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的贸易战,最终坐实。

美国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解决美中“不公平的贸易”,是出于美国内政治考虑,但其长期的深层次战略目的也显露无疑,这就是:美国必须对快速崛起的竞争对手打压遏制,以继续维护美元霸权、主导多边规则、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多年,但从历史看,它对竞争对手的遏制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上世纪,美国曾有过两次被对手赶超的焦虑。一次是苏联的GDP一度超过美国的60%,美国对苏联加大遏制,同时苏联也犯了致命错误,导致最终解体。第二次是日本GDP一度超过美国的60%,引起美国警觉,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政府误判形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当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由此可见,对美国来说,GDP的60%是一道红线,谁要是越过这道红线,美国就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这与挑战者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或是否韬光养晦无关。

那么,美国到底使用哪些手段来打压竞争对手?日美贸易战显然是面镜子。二战后,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1965年日美两国贸易首次出现日本顺差,至1994年顺差已达650亿美元,占美国总贸易逆差43.16%。日本经济体量也持续增长,1972年日本GDP排名世界第二,1992年达到美国GDP的60%,1995年达到美国GDP的71.1%。

在此背景下,日本纺织品、钢铁、家电、汽车、电信和半导体行业先后被卷入日美贸易战中,美国对日贸易制裁目标伴随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依次升级,特别是针对日本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行业。截至1989年,美国贸易代表对日本共启动了24例“301调查”,大多集中在这两个行业。为与美国“握手言和”,日本被迫采取了支付和解金、在美投资建厂、自主限制出口并增加进口、缩减过剩产能等应对措施。

然而,贸易战并未削弱日本产业竞争力。于是,美国在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又设法继续削弱日本竞争实力。1985年,在美国授意下,五大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大幅升值,至1988年,日本对美顺差收窄。但两年后,日本顺差再次扩大。由于美国没有解决国际生产分工、自身产业劣势、储蓄率低等根本性问题,美日贸易不平衡的趋势难以逆转。

2014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跨越了美国能容忍的限度。在美国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力远大于以前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超过美国。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进行压制是必然的事。2017年8月,美国正式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并在发表的几份报告中给中国贴上竞争对手等标签,对华压制可谓变本加厉,步步紧逼。

但是,今日的中国不是当时的日本。

首先,中国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等新型合作平台,而当年日本严重依赖出口,尤其依赖美欧市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值达到4.57万亿元,占外贸总值27.3%,超过同期中美贸易总值2.28万亿元,且增长率达11.3%。

其次,中国有稳定的政治制度和长期发展战略,而日本当时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一以贯之的经济政策。仅1989至2000年间,日本就经历4个政党执政,内阁换了9届、7任首相,党派之争和部门之争极大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和政策的执行。

第三,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之深,将使美国关税“大棒”政策对美自身影响远超以往。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其200家供应商中约有31.5%来自中国;美国电视机装配厂家基础电子产品公司就因为无法承受贸易战以来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高昂价格,宣布被迫裁员126人,并即将关闭其位于南卡州的工厂。

中日两国同在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被美国压制,且时间节点和被遏制的手段类似,但两国命运将截然不同。中国的发展根基不会被撼动,只要正确认识形势,清醒把握大势,办好自己的事,中国这艘经济大船,必将冲破各种险阻,继续前行。(国际锐评评论员)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