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回击五种错误论调 读懂“一带一路”倡议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日期:2018-08-09 00:00:00  点击:7214 
分享:
近日,中国论坛网刊发了系列深度解读文章,针对国际上抹黑“一带一路”的各种论调,有针对性地一一回应解读。

图片1.png

“一带一路”沿途风光 (图源:新华网)

近日,俄罗斯主要大报《独立报》刊发长文批评“一带一路”项目。文章称,不少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意图占领中亚,中国在中亚扩大影响,正严重威胁俄罗斯在当地的利益。文章还说,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和在当地经商破坏了中亚的生态环境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倡议变为共识,从愿景成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也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一些质疑的论调也一直如影随形,如“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经济掠夺论”、“债权帝国主义论”和“环境破坏论”等。

近日,中国论坛网刊发了系列深度解读文章,针对国际上抹黑“一带一路”的各种论调,有针对性地一一回应解读,还原“一带一路”的原本面貌。

回应“规则破坏论”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可从三个维度分析为何总有人拿“一带一路”的规则来说事儿。第一,时间维度。规则维护先发者利益,质疑“一带一路”的规则,是殖民心态作怪。第二,空间维度。谁在制订规则?新的规则越来越由中国制订?如此发问折射出一些国家的霸权心态。第三,自身维度。规则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不是以你的-我的、新的-旧的这样的标准来划分,而是发展的眼光,注重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唯规则是从,是先验论的表现,反映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心态。

正如王毅外长日前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根特时指出的,“一带一路”也是规则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搞什么“小圈子”,也不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开放、包容的。没有纯粹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学习借鉴又结合自身国情而不断实践的产物,不存在中国模式挑战或取代西方模式一说,也不存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制订国际规则的可能。“一带一路”是遵守、适应并进而更好维护、创新国际规则,使之更能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实际的过程,也推动国际规则更可持续、更包容、更公正。

回应“经济掠夺论”

马尧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倡议与经济掠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首先是动机不同。经济掠夺的目的在于夺取经济资源而不是合作共赢。其次是理念不同。“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不可分。而经济掠夺的理念则是通过资金、市场、技术等增强掠夺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依附程度,使掠夺行为长期化。二者在理念方面的差异巨大,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再次是手段不同。“一带一路”增加了沿线国家经济的造血功能,而经济掠夺则正好相反——只有缺乏造血功能才能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最后是效果不同。经济掠夺会造成被掠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与落后,经济得不到发展,从中得益的只是实施掠夺行为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带一路” 倡议与经济掠夺有天壤之别。

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经济掠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常识。

回应“地缘扩张论”

胡欣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一带一路”构建的地缘经济体系,跨越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地域,具有很强包容性,完全不同于强调核心边缘差异的权力结构,也不是以狭隘利益观为主导的联盟体系,参与国家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价值、利益和命运相互紧密关联的共同体。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着力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互通、投资互利上,始终坚持的是平等互利原则,而不是如一些强国那样,习惯借助经济杠杆来干预甚至掌控其他国家的政治走向。

中国军力虽然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但在战略指导方针上,坚持的依然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在与其他国家的争端中,即便中国具有显著力量优势,依然坚持对话、谈判的方式。这些做法与一些国家坚持旧的地缘战略思维,推行新的炮舰政策,固化扩大军事同盟等相比,有实质性差异。

此外,还应该看到,“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贯彻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立场。

回应“环境破坏论”

冯维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应当承认,“一带一路”不少参与国的确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存在一定程度、在某些区域甚至颇为激烈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但就此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定性为破坏环境、输出污染的国家计划,除了暴露持此论者自身内心的阴暗之外,别无建设性。

中国在向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的顶层设计中就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中国还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专门就绿色发展贡献了智慧,提出了相关规范。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将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地贯彻到了合作框架下各区域发展规划及功能性制度安排之中。

有人说中国是想把自己的环境搞好,而把污染留给其他国家。且不说中国自古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范,持“甩污染包袱论”者对环境问题的强外部性,缺乏或故意缺少基本的认识。中国方面的表态并非只是对外“做样子”的政策宣示,而是与中国自身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具有内外一致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软约束”。

回应“债权帝国主义论”

张家栋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教授

债务陷阱论是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历,而延伸出来的一个结论。很显然,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与它们一样,一定会在债务关系中附加自身的政治和战略利益,一定试图把债务影响政治化甚至是战略化。中国对待债务关系的历史记录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中国一直坚持主权平等原则,从不不愿意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家平等、全球化进程、国际规则与规范和国际相互依赖的大背景下提出和实施,其基础是相关国家的自愿参与。此外,当今世界体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主观意愿如何,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都不可能像殖民主义时代那样,代替其他国家的政府来制订内外政策。

个别攻击中国的人提出这一论调,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利用债务问题,来攻击“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的相关合作项目,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增加舆论和道义成本;二是,妖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作用;三是,为中国将来要求相关合作方偿还债务时,增加道义和心理负担。自己不愿意做,又不愿意让其他国家成功,这种矛盾心态是导致西方国家煽动债务陷阱论的主要原因。(中国论坛网 刘思悦)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