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上合组织正成为“双构建”的典范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日期:2018-06-11 00:00:00  点击:7254 
分享:
从“万隆精神”到“上海精神”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逐步升华。

1528682241598140.jpg

上合峰会圆桌会议 (图源:央视网)

17年来,上合组织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安全、经济和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成功地维护了地区安全、和平、稳定与发展。截至2017年,与2001年相比,上合组织对外贸易总额从6897.8亿美元增加到56091.4亿美元。俄罗斯和中国作为上合组织中的两个最大的国家,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分别从100多亿美元上升到超过1500和2000亿美元,印度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也达到了1000亿美元。这些合作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成员国对“上海精神”的遵守和贯彻,“上海精神”是指导上合组织顺利发展的灵魂。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回到“娘家”,在青岛举行扩员后的第一次成员国元首峰会,它标志着上合组织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3月,上合组织的两个核心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同时选举出了新一届国家元首。乌兹别克斯坦新总统奉行了积极的国内改革和对外政策调整,中亚五国元首实现首次会晤,地区形势取得积极进展。

然而,此时“新冷战”的幽灵却在欧亚大陆上空徘徊。一方面,因乌克兰危机、干预美国总统选举和英国特工案,西方不断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另一方面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祭出了“萨德”反导系统、“贸易战”、“台湾交往法案”、美军舰游曳南海和美日澳印“印太战略”等组合拳。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将面临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开启新的征程,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将重申和弘扬“上海精神”,它是中国与印度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将上合组织建设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典范的根本保障。

“上海精神”的形成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随即开始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谈判。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获得独立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个国家继续边境军事信任和裁军谈判。1996和1997年五国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的协定。此后便始称“上海五国”,就边界问题进一步展开谈判,并将五国间的合作扩展到政治、外交、文化、经贸等各个领域。世纪之交,在“上海五国”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四国的边界谈判趋于尾声。2001年五国元首共邀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将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以及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确定为上合组织的主要任务。为确保任务的完成,还确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年度会晤机制。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变化,如何摆脱意识形态,务实处理中国与苏联国家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上海五国的紧密合作就是体现了这一基本准则。2001年,江泽民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上全面总结了上海五国的宝贵经验,明确概括了“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也同时确认:“‘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世纪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上海精抻”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的基本准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协商一致原则,各成员国在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上开展国家间合作发展,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其次是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模式,结伴而不结盟,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第三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不干涉他国内政。“上海精神”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领域塑造的核心理念,它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合作路径体现并保障了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推动各领域互利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主流。“上海精神”的“实质是以对话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和对外开放”。

“上海精神”的当代意义

“上海精神”统领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和绝对的,它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全面安全和综合安全。在“上海精神”的指导下,各成员国联手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中亚局势和亚洲的安全;阻断毒品交易。共同维护了成员国的安全利益。本着“上海精神”和平解决了曾经引发军事对峙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努力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实现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新途径的伟大创举。

“上海精神”是“万隆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印度等国最先提出和倡导推广的,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它在承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又有符合现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创新,它突出了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上海精神”的本质特征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强行输出制度和价值观、主张文明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上海精神”颠覆和超越了在国际关系中长期流行的冷战思维、零和游戏等传统理念,倡导和平、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安全观和新合作观;它颠覆和超越了文明冲突论,倡导尊重多样文明,从而打破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一大障碍。它打破和超越了大国关系、大国崛起的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

“上海精神”也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它体现了“上海精神”的基本内涵,即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基本准则是“上海精神”的具体体现

2014年12月,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阿斯塔纳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表示欢迎”。2015年7月,上合组织发表的《乌法宣言》和《新闻公报》表示“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2月,上合组织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联合声明》“认为该倡议(‘一带一路’——作者注)契合上合组织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共生共荣,市场规律,互利共赢”基本原则与《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规定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上海精神”的基本内涵。《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规定成员国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国家边界不可破坏,互不侵犯,不干涉内政……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个成员国意见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利益一致的领域逐步采取联合行动;和平解决成员国之间分歧,”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将经贸合作的原则进一步表述为“在完全平等、市场关系、相互尊重、互利、非歧视和开放性、循序渐进、通过相互协商建设性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及兼顾各国利益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合作”。《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开宗明义地强调“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坚持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是“上海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方面是丝路精神的传承和“上海精神”的弘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与相关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各国人民在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共同开辟亚欧非合作共赢的共同经济空间。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的事实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价值。

上合组织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2015年5月中俄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强调了上合组织在实现两大项目战略对接合作中的平台作用。2015年12月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指出,“双方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最有效平台”。

“上海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习近平主席勾画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架构:继续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规则对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双向投资与贸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多边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相互谅解、包容、信任的务实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对外开放,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维护多边主义,与世界各国务实合作,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无一不秉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和平发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发展邻国关系等,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本质内容。

和平发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恰恰就是“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核心灵魂。

从“万隆精神”到“上海精神”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逐步升华。有理由相信,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必将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也必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李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论坛网特约作者)

---------------------------

【参考文献】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②人民日报,2001年6月16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2001年6月16日,第3版。

④杨洁篪:《上海合作组织消除冷战遗迹》,载中国经济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806/16/t2008061 6_1 583761 2.shtml.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官方网站,http://www.sectsco.org/CN11/show.asp?id=162.(上网时间:2002年6月15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b/2003-09-23/67714.shtml. (上网时间:2003年9月23日)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4版。

⑧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第3版。

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47页。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ribune.cn)。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