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查尔斯·里格斯(中文名:林查理)的外孙大卫·汉金、外孙斯蒂文·汉金和曾外孙女莫里亚·勒费弗尔,从美国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顺利抵达中国。
林查理后人抵达南京与林奎见面
他们带来了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珍贵文物资料,与林查理的曾外孙、南京大学留学生克里斯·汉金(中文名:林奎)在南京见面,开启一段不同寻常的中国之旅。
捐赠珍贵史料
“放在中国的纪念馆,能让更多人知晓历史”
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那年11月22日,留守南京的20多位国际友人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与中方人士一起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托起了中国难民“生”的希望。
当年正在金陵大学农业工程学系任教的美籍人士林查理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关键人物之一,在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期间,他担任安全区委员兼住房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解决安全区难民安置的住房问题。他将自己位于汉口路23号的住处也作为难民收容所的一部分,收容了不少难民。此外,林查理曾冒着生命危险,对即将被杀害的难民施以援助,因此遭到侵华日军殴打。他还奔波在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难民,负责难民粮食的筹集与运输工作等。
发生在林查理身上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记载。在此次林查理后人带来的照片、书信、回忆录等资料中,亦可找到相关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林奎来到南京留学。同年12月12日,新华日报社独家发布《History is Still Alive(一个美国青年的金陵寻访)》中英双语纪录片,记述林奎的金陵寻访经历。随着纪录片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林查理及其家族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当我和家人们在通话时说起向纪念馆捐赠曾外祖父相关物品这件事时,他们非常激动,很快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纪录片发布后,林奎再次接受新华日报社专访,他表示,“我们全家都很愿意为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传播作贡献”。
林奎代表家族将8件(套)珍贵文物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5月27日,查尔斯·里格斯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林奎作为家族代表,将8件(套)珍贵文物捐赠给了纪念馆。在捐赠的文物史料中,有一枚白色红蓝镶采玉勋章,背面编号为“125”。1938年,林查理因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平民的义举而被授予采玉勋章。1939年5月,林查理回美国时将这枚勋章带回,去世后由其长子弗雷德保管,后由弗雷德的女儿格温多林保存。此次林查理后人将这枚勋章捐赠,是采玉勋章首次捐赠南京。“我们将林查理在中国得到的采玉勋章归还给这片土地,放在中国的纪念馆,能让更多人知晓历史,连同林查理在中国的故事。”莫里亚说。“这应该也是林查理想要看到的,”斯蒂文说,“他在中国工作多年,留下很多回忆,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南京寻访
“看见”林查理,读懂历史里的人
林查理后人此次从西雅图带来南京的物件中,有一本是林查理夫人格蕾丝撰写的回忆录,里面详细记录了1916年至1951年林查理夫妇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在来的飞机上,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这本回忆录,发现了很多信息。”大卫说,“之前,我们只知道二战期间林查理在中国做过一些善举,但并不了解具体的细节。这次来,也是想到实地探寻了解当年发生在中国的那些事。”
在南京的这些天,林查理后人一行4人寻访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拉贝故居等地,找寻到当年林查理在中国留下的印记。“我们在拉贝和魏特琳的日记中找到了很多关于林查理的描述,对林查理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看到很多他与委员会其他成员们的互动。”林奎说。
在拉贝故居,他们详细了解了由约翰·拉贝带领的国际义士们在至暗时刻救助中国难民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拉贝的日记,里面有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事件的详细记录,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了林查理的名字。”斯蒂文·汉金说。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杨素萍讲述了87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我曾在格蕾丝的回忆录里读到过一些,当时这里是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莫里亚说,“今天,我听到了魏特琳和吴贻芳的故事,她们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勇敢地保护女学生,她们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女性。”
莫里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广场凝望和平女神像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天,天幕低垂,小雨淅淅沥沥。莫里亚站在《最后一滴奶》雕塑前,久久不愿离去。“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将历史直观展现在你的面前。”莫里亚说,“作为一位母亲,看着这个雕塑,想象当时的场景,我感到非常心碎。我想,我们都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南京寻访过程中,莫里亚一直在思考,她说,“人类能做出像大屠杀这么可怕的事情,是因为忘记了对方也是一个人。”
看到那些被陈列的物件,听到那些真实又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林查理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更加清晰地浮现了出来。此前,莫里亚对那段历史只有大概的了解。这次来到中国,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那时,曾外祖父、魏特琳那群人,他们伸出援手,保护了那么多的中国难民,而对他们,中国人民也从未停止过感恩,这令我非常感动。”
感悟联结
跨越时空的“重逢”
林查理夫妇和儿女们的合照
5月27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莫里亚播放并介绍了她在2019年创作的短片《by&by(那时此刻)》。在片中,莫里亚讲述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故事——1919年在中国,林查理夫妇的一对双胞胎即将出生。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作品开头,一段中文儿歌的哼唱引发了在场人们的好奇。“我想以这首歌纪念我的外婆贝琪,也就是林查理的大女儿。”莫里亚随即讲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我的外婆16岁离开中国,之后便不再说中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患上了痴呆症,住进了医院。一次,一位中国护士走进我外婆的病房,我外婆能看出来她是中国人,于是她开始唱这首中文歌,那位护士也跟着一起唱。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之一,真的非常非常美丽。”
短片中的哼唱,是由莫里亚在杜克大学读研究生时认识的中国同学王昱的外婆完成的。王昱是莫里亚最早接触的中国人之一,听闻莫里亚的故事后,她立刻提供了帮助。“她的外婆弥留之际突然唱起了这首歌,我想那可能是灵魂最深处的中国记忆。”王昱说,“我当时是不留余力地去帮助她完成心愿,因为我确实为他们家的故事感动。”
林查理后人在明孝陵合影留念
“这几天在南京,我总是能想到我的外婆。”在莫里亚家里,有一张外婆贝琪和姨祖母伊迪丝小时候在中国的照片,莫里亚一直将它挂在墙上。之前,莫里亚一直不知道照片上的景象具体是在哪里。这次来到明孝陵,她一眼便看见了照片上那成对的石骆驼,惊喜不已。他们四人在石骆驼前合影留念,猜测、讨论着林查理夫妇和儿女们当年在这里的场景,而这对静静的石骆驼也仿佛见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家族“重逢”。漫步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莫里亚看到了广玉兰花。在莫里亚的故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外婆贝琪也在后院里种了一棵广玉兰树,这种花的花语是生生不息。
莫里亚一直随身带着双胞胎儿子亲手做的玩偶
莫里亚告诉新华日报记者,他们家族四代人中不少都来过中国。“像这样,循着以前留下的物件,我们看到了多年来的变与不变。”莫里亚说,“这一次,我们重新看见了林查理,也重新达成了新的联结。”此次中国之行,莫里亚一直随身带着两个玩偶,她说,那是她的双胞胎儿子做的,无论到哪里,她都会带着它们,仿佛她的孩子们也与她同行。“如果我能抚养两个儿子成为像林查理那样的人,我会非常骄傲。希望有一天,我能把他们带到中国来。”
在莫里亚一行返回美国之际,王昱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此行很多事,让我深感万物相连。似乎有一种力量,它在促使着这个故事的延续。”
“中美关系的故事由人民书写。中美关系的未来也必将由两国人民共同创造。”从1916年到2024年,108年间,林查理家族四代人隔着太平洋,和一个遥远的国家不曾间断地延续着深刻的联结。时间在走,历史从未远去,在联结中延续,在延续中再度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