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走出倦怠——让生活充满阳光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2-04-23 14:38:25  点击:10235 
分享:
前言
 陈佳强
今年的春天,是个不安的春天。主要有三件事:一是俄乌战争的爆发,这是冷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这里不作是非评价,让人揪心的是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双方造成的死亡触目惊心。二是新冠疫情的反复出现,一波又一波地高潮迭起,不但影响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生存、乃至生命带来了新的挑战,焦虑、无奈、痛苦满眼遍地。三是东航坠机事件,3月21日这个让人不会忘记的日子,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而且找不到一具完整的尸骸,欲哭无泪、悲恸不已。
这三件事的发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生活的无奈。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强,尤其是今年,大至宏观经济趋势、国际政治走向,小至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无法预见。在这些不确定中,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人是一定会死的。人活在世上,天天要遇到很多事,大事、小事,好事、坏事,所有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活在当下,过好今天。因为今天已经到来,我们所能拥有的也只有今天,如果我们能够活在当下,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平和,只有过好今天,才会有你的明天。
因为疫情,最近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看书、看电视成了我的日常消遣。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让我感动,也有很多的感慨。它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能理解,也有共情。文艺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它有三大功能,即娱乐功能、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我们看电视主观上是冲着娱乐和放松去的,但在追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作品所演绎的人与事有了新的认知,它通过形象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国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简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当代史。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特别有感触的是《人世间》的主题歌写的很好,尤其是歌词写的更好,后来我才知道词作者唐怡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同一般的。没有特别的人生体验,也就不会有深刻的作品呈现。没有切身的经历,哪会有切肤的痛楚。
最近,我读了本美国作家艾琳·麦克达尔的《从倦怠到突破》一书,也深有感触。作者是一位心理引导师,是全球大师国际评选的“全球30位沟通专家之一”,她通过展开重要的对话、建立有价值的关系,帮助组织和个人改变他们的业务和生活,已有30余年。本书主要写的是关于职业倦怠的问题,内容包括什么是职业倦怠,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以及如何摆脱、突破职业倦怠等,很有见地,也很容易读懂。读完本书,我又联系到自己曾经讲过的关于内卷与躺平以及“三得人生”等问题,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有人说,中国目前是低水平内卷高水平倦怠。理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程度跟富裕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内卷到身心俱疲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甚至说,“这些年来贬值最多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 这话是否正确,我姑且不作评价,但因为内卷而出现的倦怠,乃至躺平的情形确是存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直至导致身心疲惫,出现倦怠。有的人躺平了,不干了,也有的人不甘心,继续打拼,最后因为过度的倦怠而被动地躺平。
情况就是这个情况,问题也比较严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讲这一问题。如果讲得不到位,权当我退休老头的一次自娱自乐。今天讲的主题叫:走出倦怠——让生活充满阳光。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时代病——倦怠无处不在。主要讲什么是倦怠、倦怠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倦怠的原因分析,同时也可以让大家自测一下是否存在倦怠的情形或迹象。第二部分叫:冲出去——活出生命的意义。主要是从如何摆脱倦怠、取得突破的角度讲四个方面。即停顿、适度、降噪、滋养。告诉大家如何用更优的选择,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方法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能量,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并实现人生的突破。

时代病——倦怠无处不在
说倦怠是时代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时代的产物,过去的人也有倦怠,但没有现在的人严重,尤其是近二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倦怠这种病在加剧。二是倦怠也是一种病,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职业倦怠的定义是:由于未能有效管控工作压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而导致的一种综合症。所谓综合症从医学的角度看既是器质性的,又是功能性的,所以在治疗上要综合发力。
关于倦怠的定义,没有找到理想的表述,我的概括是:身心疲惫,活得太累。从类型来看,主要三种,即职业倦怠、情感倦怠生活倦怠,这也是我人为地把它区分开来的,其实这三种倦怠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的,只是为了方便讲述才作这样一个简单的分类。
先来讲一讲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通俗地讲,我不想上班了。对职业、对工作产生了厌倦,产生了排斥。艾琳女士把职业倦怠概括为三个特征,即精力倦怠或精神疲惫的感觉;想逃避,并带着负面情绪工作;专业能力降低。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比较抽象。这里我罗列了一些现象供大家参考。如完美主义者或是价值的冲突。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些人,做事非常讲究完美,总是对别人不放心,对自己也不放心。写文章改了又改,搞方案比了又比,总觉得不够到位,把别人搞得很累,其实自己更累,这是一种工作洁癖,钻牛角尖,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上浪费了精力。至于价值冲突那就更为普遍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不一”,总有那么一波人与大众的认知不一样,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想法,就是不能达到一致,要是总是与上司的想法相冲突,这样的下属不焦虑,不倦怠才怪。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单位非常官僚,领导又过分地严厉,工作氛围很差,这也容易让那些平时内向又缺乏幽默感的人出现倦怠。因为他们见到领导就怕,没有开口心里就紧张,甚至能躲则躲,生怕自己撞在枪口上。我曾经说过,找到一个好的单位和领导,比找到好的配偶和家庭更难,因为前者不由你的选择,除非你不想在这个单位干了。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的工作环境之中产生抑郁,倦怠也是自然的了。第三种情形是偏低的薪酬与无尽的工作任务。多数人的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所谓的“钱多事少”的岗位实在是天方夜谭。不少企业的“996”、“007”成为常态,而年收入却很低。即使是公务员也今非昔比,工资没有明显提高,工作却增加了不少。尤其是像现在疫情期间加班加点习以为常,一直超负荷的工作也会引发倦怠。第四种情形是成就感降低或是去人格化。面对每天简单重复的工作激不起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没有目的性,缺乏意义感。更有甚者干脆躺倒随舍,什么上级领导,什么重要任务,管我屁事,老子就是这个样子,你想怎么样,忘了自己的身份,也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对工作真正倦怠了,随时准备着打道回府。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及身边人的情况,列举职业倦怠的种种表现,也许还有更多、更生动的案例。
引发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
一是个人的经历及外界的期许。大凡成长中受挫折多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身边人的影响也不可轻视,尤其是那些亲朋挚爱,他们的期望会给你带来较大的心里压力和负担。
二是信息爆炸和通讯科技的发达。所谓的科技越发达做人越疙瘩。尤其是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最亲密的伴侣,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与帮助,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安。
三是缺乏良性的人际关系。城市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平时你忙你的,我忙我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缺乏正常的交流与沟通,更是缺乏科学的疏导和排泄机制,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倦怠。
四是照顾亲人带来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上班的压力够大,下班的压力更大,找谁诉说呢,找谁帮忙呢,苦死累死都得自己扛,能扛多久不得而知。
职业倦怠已经流行全球,中国如此,世界如此,越是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倦怠越是严重。
在北美,由于压力和职业倦怠给北美的公司带来的损失约在1200亿——3000亿。美国,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死亡每年达12万例。
在欧洲,医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最为严重,有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幸福受到各种风险的威胁,包括工作量、工作时长、紧迫任务截至期限、组织变革等。
在非洲,由于工作压力,严重抑郁、职业倦怠、焦虑症等,每年会造成406亿南非兰特的损失,相当于非洲国家GDP的2.2%。
在澳大利亚,调查发现大约1/3的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存在着焦虑、过度饮酒、饮食失调等问题。
在日本,过劳死及因劳累过度而引发的自杀人数非常惊人。
在印度,正规企业中,有1/5的员工正在遭受职场抑郁的困扰。
在我们中国,据《中国职场流动趋势年度报告2021》显示:有89.3%的人群处于焦虑之中。
刚才讲了职业倦怠,接着讲讲情感倦怠。
情感倦怠,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感觉了。这里主要是讲异性之间没有那种感觉了。我们通常以为异性相吸这是本能,然而它在发生变化,在退化,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年轻人恐惧恋爱,不想找对象的人越来越多,在我们海曙区的江厦公园,有个线下的婚介市场,周末来那里的人特别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不是他们为自己找对象而是为他们的子女在相亲,所以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进去也不必紧张。尽管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但其实成功率很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年轻人恐惧恋爱主要又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害怕被对方拒绝而伤害到自己。尤其是一些女生,尽管自己的条件也一般,但择偶的要求却不一般,多次成不了,就是不降价。有位母亲说:我女儿每找一次对象受一次伤害,她怕了,干脆不找了。
二是怕恋爱会失去自己的自由空间和朋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认为谈恋爱会影响自由。还有的把闺蜜看得比男性朋友重要,宁愿失去男朋友,也不肯放弃闺蜜。
三是怕爱得太深使自己不能自拔。也有一些年轻人要么不爱,一爱就瞬间上火,搞得轰轰烈烈,甚至死去活来,一旦热度过去,一方出现懈怠就接受不了,最终造成双方受伤。
四是害怕找不到理想中的伴侣而悔恨终生。主要是受朋友或同事夫妻情况影响,认为不成功的婚姻后果不堪,与其找不好,还是干脆不找。
以上诸多现象,要么是缺乏自信,要么是太过自负。不想找总是有理由。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感觉,缺乏对异性的冲动,荷尔蒙不知到哪里去了。
成年人的七年之痒,不但是年轻人缺乏感觉,成年人也同样存在问题。婚姻在进入七年左右会进入一段危险时期。生理学认为,人体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所谓的七年之痒就是爱情进入了倦怠期,其表现形式有:
一是不想与配偶交流,喜欢独处。觉得两人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人更开心,更舒服。尤其是男性,有事没事找点借口,要么玩手机,要么去外面溜一圈,或是抽根烟。
二是话总说不到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其实吵也不是为了什么大事,恰恰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之,话不投机半句多。
三是不痛不痒的双亲关系和夫妻生活。对待各自的父母没有以前那么亲近和尊重了,该咋说就咋说,没有了顾忌。两人睡在一张床上各分一边,不想碰也不肯碰,偶尔碰一下也是履行公务一般的应付一下而已。
四是互相猜疑,甚至使用暴力。彼此的猜疑,也许是确有其事,也许是为了借口,反正是没有信任了,夫妻之间成了一个屋檐下的合伙公司,有共同的子女共同的财产,却没有亲近关系。使用冷暴力,甚至是动手殴打的热暴力也不足为奇。
现代人不婚、离婚已成为常态,这里讲的现代人与年纪无关,就是想法比较超前,有这样一些人,要么不结婚不找伴侣独身到底,要么是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可以相处可以同居,但就是不去领证。现在的丁克家族也比较流行,结了婚就是不要孩子,不是生理问题也不是心理问题。中国家庭的离婚率有点高,据2021年中国各省离婚率排行榜显示,全国平均为39.33%,也就是说有将近四成的人结了就离了,最高的是吉林省达到了71.51%,有七成的人离婚,好像与这个省的经济发达水平有很不相关。即使是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也达到了22.51%。
以上种种说明,情感倦怠已经渗透到了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层次。到底是由于近距离相处缺乏新鲜感,还是缺少各自的价值提升而造成的冲突;究竟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引发,还是社会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真的说不清楚,总之是倦怠了,没有感觉了,走不到一起了。
前面讲了职业倦怠与情感倦怠,再来说说生活倦怠。
生活倦怠通俗的说就是做人没意思。
现在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物产充裕了,生活丰富了,中国人民已经普遍摆脱了贫困,像我们宁波这样的城市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为什么不少人反而感到没有了快乐,找不到幸福呢?问题在哪里,我觉得:
时代还是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过去曾经说过,纵向几千年,这40年的变化最大,横向几万里中国的发展最快。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人们,处于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在消费型的社会里,一个人虽然有工作也有一定的收入,但如果消费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就会成为有缺陷的消费者,也就成了社会的底层。再之,现代社会的消费并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
心态还是心态。我还说过,什么是幸福,幸福并非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比较之后的感觉,所以幸福是相对的。而痛苦则是绝对的。
中国那么大,发展又那么快,不均衡是个常态。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地存在着差距,即使是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单位乃至同一个小区都有较大的差距。那些快的、好的希望更快更好;那些相对慢的、差的,也不想落后希望迎头赶上,而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面对的都是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条件各不相同,社会的资源总是相对缺乏,人们在追求更多更好的路上越来越狂妄,越来越不理性,这就会出现心态失衡,就会增强倦怠感。
电视剧《人世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生活倦怠,以及与人们对待悲催人生的态度,我有三点启示。
一是贫困可以摧毁一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生存不得不妻离子散,为了利益可以出卖朋友,为了子女可以去卧轨自杀。
二是当官其实也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地位与身份的不同,两亲家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当官的哥哥为了避嫌不能为亲弟弟说话,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做代价。
三是财富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快乐。骆士宾很有钱,他的人生幸福吗?姚老板一生风光,但最后的结局圆满吗?还有六君子在最困难的时候相处很好,很快乐,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就没有从前的友谊和快乐。
《人世间》最抢眼的还是周秉昆夫妇,他们的人生是悲催的典型。贫困、磨难,说什么来什么,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但他们没有被命运的困境所击倒,而是积极有为,坚韧不拔,一路走来,从容不迫,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现在的人生活固然也有倦怠,看看《人世间》不禁问:
是物欲还是心态?是真情还是矫情?
关于倦怠的三种类型已经讲的很多了,各位可以对照一下,或者是评判一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是否自在,是否感到身心愉悦,有无倦怠的迹象,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评估表,你认为哪个选项对你的行为描述最为准确,填入对应的数字。
1分,从不如此
2分,偶尔如此
3分,有时如此
4分,经常如此
5分,总是如此

1.我比以前更易疲劳、精疲力竭而非能量充沛。(  )
2.我很难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  )
3.我工作更加努力的,取得的成就却在减少。(  )
4.难以开口寻求帮助,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完成任务。(  )
5.我发现自己急躁易怒。(  )
6.挑战现有状况或者承担风险会让我感到不舒服。(  )
7.我超量摄入某些饮食:食物、药物或者酒精。(  )
8.我不记得上次玩耍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
9.我一般不会自嘲。(  )
10.我没有时间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比如看书、寄贺卡、或者整理床铺。(  )
11.我觉得冥想是僧侣的事情,我过于忙碌,无暇冥想。(  )
12.与正常情况相比,我感到身体有诸多不适。(  )
13.我经常感到孤单,自己的工作也得不到他人赏识。(  )
14.离开或者前往停车场是我唯一经常进行的锻炼。(  )
15.我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办事经常拖延。(  )
总分(  )

你给出每一项答案之后,把数字加起来,看看你目前所处的状况,这只是一个小型评估的案例,并没有考虑到你当前的工作和生活背景,但是仍然会给你带来启示。
60到70分:千万不要过于靠近任何“易燃物”,否则你心中“倦怠的火焰”会把他们点燃。
45到59分:为了避免你的生活和工作被“倦怠的火焰”点燃,你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30到44分:你的生活时好时坏,有时阳光普照,有时阴云密布,让我们看看采取哪种行动能让更多的阳光洒入你的生活。
15到29分:你已经很好地解决倦怠问题了。
(摘自《从倦怠到突破》)


冲出去——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了倦怠的几种类型、表现方式以及简单的原因分析,这仅仅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第二个部分主要讲讲如何让自己从倦怠当中走出来,摆脱倦怠,突破倦怠。有人会说,我现在生活的很好,没有什么倦怠的迹象呀,这当然很好,但问题是倦怠的出现,并不是一下子的事,它有一个过程,有时候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倦怠了,而只是程度轻一些而已。我们职场里的弟妹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感受,比如上级布置给你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很难、很急又很重要,自己也很想把它去做好,最初是觉得此事好难啊,但我一定把它搞定。接着,自己对自己说,好累呀,但我可以继续撑一把。随着工作的推进越来越不顺心,加班加点、夜以继日还是不尽人意,这时又对自己说:糟糕,我可能要完蛋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硬撑着,最终是身心疲惫痛苦不堪,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对自己说:我没有希望了!这就是从信心满满开始到最终倦怠作罢的过程,尤其是对那些初入职场,心理脆弱的同学来说更为普遍。因为一项具体的工作陷入了倦怠,而且还会带来后遗症产生抗药性,久而久之就会使症状变重而不能自拔。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倦怠,是因为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对人生的看法,对工作、对事业乃至对生活的态度,因为在一些你认为重要,但又没有必要的事件上耗尽了能量,最终在顾此失彼中备受煎熬。
接下来我想就如何走出倦怠,摆脱困扰,取得突破上讲讲四方面的建议。即停顿、适度、降噪、滋养。仅供参考。
第一,讲讲停顿。
艾琳针对摆脱倦怠的三句话是:先停下来,再仔细看,然后用心听。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
停顿,好理解,就是停下来。人好比是一台汽车,用了一段时间就应该保养一下,上上油,检查一下零部件是否损坏,即使是再高档的汽车到了一定的里程也一定会有问题,何况是肉体的人。
停顿是一种沉思的生活。尼采曾经说过,“受到刺激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一个人如果缺乏那种隔绝的本能,那么人类的生存就会出错。职场里的人把工作当成考试,把上司当做阅卷人,每天不停的做作业不断地练习,下班后又有一大堆家庭作业等着去做。惯性拽着你往一个方向去,另一个想法又拽着你往其他的方向走,你想工作上全力以赴,而其他的想法又让你增加杂念,你就开始胡思乱想,直到精力和激情全部消失,彻底躺平为止。所以停下来是为了你的思维能够集中,让你的行为做适当的调整。
停下来,先可以做一个CAT扫描,检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在消耗自己的能量。C 即检查( check):检查哪些事情占据了你的时间;A即评估(assess):评估这些事情为什么和怎么占据了你的时间,他们是否有价值?T即采取(take):采取行动(补救,避免、修改)。
可以这样操作,拿出一个笔记本,划出3列,每一列依次填入“时间”、“事情”、“人物”,然后对应一周七天,从起床的一刻起直到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记在表格里,在每一天之中,简单地写出你在做什么,花费了多少时间,涉及哪些人。
有些同志摆放物品没有规律,尤其是经常要用的东西,要了就找,一找就是几分钟,但他就不愿意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我自己也如此,每次回家开门为了找到那把钥匙总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为有两三把钥匙的样子是一样的,却从来不会去编个号。
停下来,关注一下你的身体。你的身体通常比你的大脑更聪明,如果你用心倾听,他会告诉你已经出现了问题。比如你是否经常出现头痛、胃痛、皮疹、睡眠不好以及肠道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年轻女士的脸上的痘痘多了,不能简单地当作青春痘,其实多数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在脸部上的反应,仅用化妆品解决不了问题。而内分泌失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疲劳,焦虑等原因引起。
我有一个做企业的朋友,他平时身体不错,工作非常投入。企业在他的领导下也做得很好,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从来不看医生、不吃药、不做体检。前不久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精力没有从前充沛了,熬夜也有了感觉。在别人的提醒下做了一次体检,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肺癌!而且向脑部转移。聊天时他告诉我,其实从去年起隐约有了些感觉,只是认为没有什么大碍也就搁置了下来。他是被工作累垮的,对自己的身体太自信,没有对反应出来的信号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不及时的停顿,就会出付出代价。
停下来,关注一下你目前的工作状况。请问你在工作或职业中导致巨大能量消耗的是什么?或者使你的工作充满兴奋的事情又是什么?要经常给自己做出回答。有的人把工作当作负担,一想到上班就会心烦意乱,一到办公室里就会头痛,“我真不想上班了”成为自己的心语,这肯定是在工作或事业中出了问题。也有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平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道疲倦和烦恼,这种情况也不好,至少说明这种类型的人很少有其他的业余生活,久而久之也会出现问题。像有的刚退下来的领导,一下子无所适从,适应不了退休生活,吃不好,睡不好,把工作当作第一爱好,也会出现问题。
停下来,关注一下你的人际关系。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是一次扬帆出航,现在与你同坐在一条船上的人是谁?是谁给你带来了快乐?你又要把谁从这条船上扔出去?人际关系是引发倦怠的重要因素,社会是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单位的同事,也不是由你选择的。既来之则安之,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你的亲人要做到长期和谐相处也很困难,如果与一群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人长期共处是会憋出病来的,但没有办法,除非是换单位,但天下乌鸦的颜色却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关键是要改变你自己,更主要的是要反思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觉得别人难以相处?如何与难以相处的人共存发展是一个难题,我曾讲过,所有的缺陷都是性格的缺陷,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失败,主要是把缺陷变成了习惯,所以一定会失败。
停顿,并不是让你急刹车,而是先放松油门,再轻轻的点一下刹车,汽车有惯性,人生更有惯性。人们往往被惯性拽着走,如果你能有意识的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察觉有个反思,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拿回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第二,讲讲适度
适度是个哲学概念。古希腊哲学家有个名言叫“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便成了最不适的东西。”我们常常说的,过犹不及、欲速不达,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适度的度到底在哪里?很难有标准答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尤其是联系到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目标那就更复杂了。我以为这个度取决于比较,与过去比,与别人(当然是身边的人)比,与自己内心的初衷比,在比较中定位自己。体育比赛中有个现象,为什么银牌选手没有铜牌选手开心呢?那是因为这是两种人的反事实思维不一样(心理学上的问题)。银牌选手的反实事思维是往上比较,他们常想,如果再努力一下,就可以获得金牌了,而铜牌选手更有可能往下比较的反实事思维,他们想,如果再差一点,就可能是第四名了,得不到奖牌了。比较的方向不同,人们的情绪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我们宁波人经常说有“三譬好譬”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往上比是无止境的,有了这个心态适度就容易做到了。
我先来讲讲适度劳动。杨河清是国内研究过劳问题的专家,他所在的学会起名为“适度劳动学会”。他曾说,对企业来讲如果加班要另付加班费,那么超过一个临界点,加班创造的效益就开始低于工资成本。最近中央也关注了这个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新政,对违规加班加点的问题进行了干预,这说明过度加班加点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也有一个临界点。过度劳动造成人力资源质量下降,企业可以换一批人,而社会却要来承担更大的损失。
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更是要在乎自己的身体,肉体的人不是机器,即使是那些身强体壮者也不可以轻心。日本的过劳死是非常典型的,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不惜以身体为代价,年轻时候的付出到年老的时候要偿还。我们必须明白,适度劳动是有一个区间的,超越了某个区间人生就会搞乱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因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何况现在的人还不至于如此。
接着讲讲适度安排生活的问题。面对繁重而又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能够迅速判断事情的优先级,应该是个重要的技能,前面我讲过C A T扫描,你不妨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再做一次认真的记录,比如你上班开车的时间是多少?你用在打电话看手机的时间是多少?你平时用在洗漱及打扮的时间又是多少?你平时下厨做饭吗?你下班后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吗?你的业余爱好主要是什么?如此等等有必要做一次评估,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而不同的个体对时间的分配又是不尽相同的。我以为“三个八”即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8小时休息要均衡,尽量不要挪用这业余的8个小时去工作,适度安排好业余生活可以摆脱倦怠。
再来讲讲,适度你的人生定位。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鸡汤很多,我无暇去收集。很早的时候我讲过三句话,叫工作讲结果,生活讲过程,为人既讲过程又讲结果。三句话三种导向,不能错位。所谓的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一样烦恼。什么事情都要顺其自然,不可刻意追求。一念灭是天堂,一念起是地狱这样的案例难道还少吗?
说说生活中的事。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除了文化教育之外,总是要给孩子们报很多艺术类的课程,尤其是音乐类的。殊不知艺术是要有天赋的,有的项目哪怕是一生努力,也并不一定能够成才。我们交响乐团的一些演奏员,他们从很小就开始苦练,好在他们有毅力,更是有天赋,到头来也就成为一名职业演奏员,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如果执着于一项事业,一种生活或者是一段关系,但最终未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就会陷入疲惫状态,过分追求自己或者社会价值,强加给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导致精疲力竭。所以泛泛之辈未必会经历倦怠,反而是那些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因为他们设定的目标过高,不切实际,而且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生活的某一方面。人生是多元的,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是消除焦虑走出倦怠的最好路径。适度就是要适合时代的变迁,适合自己的内心,不去多攀比,不做不切实际的事,这样才能心身愉悦远离倦怠。
再来说说降噪,下降的降、噪音的噪。
降噪是赶走疲惫,让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积极正面情绪的一种方法。浮躁已成为一种社会病。他既来自外界的浮华,也源于自身内心的不安。我们生活在兴奋社会,每个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连小孩也被称作“鸡娃”。同时我们又进入了悬浮时代,人们像登上了一列飞速向前的磁悬浮列车一样,浮在半空中没有根基。一切以“快”为导向,人们行色匆匆没有停顿,没有静止,所谓的“快生活”成为时尚,在如此节奏下哪个链条出现一点问题就会乱套,甚至出现崩塌。
降噪,先要给社会的浮华降温。
倦怠,来自于追求物质过程中掉入了消费的陷阱。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中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的工作时间更长,这是由工作与消费的循环所导致的。美国与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进入到了消费社会阶段,在消费社会的劳动大众的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以中产阶层为核心的消费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消费,炫耀、攀比,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很难抵御物质的诱惑,消费水平决定着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的位置。我们中国虽然进入消费社会的时间晚于发达国家,但是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发展,社会媒体作为消费的基础设施极其发达,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多炫富消费的自拍内容带给人们一种幻觉,我也可以获得类似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不想处于消费鄙视链底端而去追求标配,不想在同辈压力面前被比下去。殊不知,中国人人均GDP才1万美元,人口规模大、禀赋资源少,社会总体受教育的程度不够高,而我们所谓的中产阶层面临着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几个孩子,却要人人达到节假日去外面旅游,还要经常上馆子吃大餐,带着孩子上高级补习班,可能吗?但全社会似乎就有这样一种共识,一种导向,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标配。于是乎大家拼命追、拼命挤,很多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去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当求而不得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疲惫。
降噪,更重要的是要按住内心的冲动。
请问各位,你目前拥有房子、车子吗?我想绝大多数都有了。你节假日出去旅游吗?平时有机会上饭店吃饭吗?我想多数人也没有问题。还有你应该不会为孩子的读书补习的费用烦恼吧?也许这个问题有点,因为课外补习的成本很高,而且越来越难了。总之在我们宁波这样一个城市有相当的人已经进入了中产这个行列,但你满足了吗?我看多数人没有满足,因为大家并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目标并不在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这就是“需要”与“想要”的差异,因为你还没有豪车豪宅,你还没有腰缠万贯,还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即使有了这些,你也不一定会满足,因为别人比你更多、更好。
但丁在《神曲》里这样写道:“地狱最深处是留给那些追逐自己欲望的人而非追逐自己需要的人的。”这就是人性!记得2001年我在省里挂职的时候,一位老领导在我离开之前送了我一首由他抄写的古诗,今天与大家共享。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思娇柔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置有良田千万亩,出门又嫌没马骑。
槽头拴着驴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县官还嫌小,欲在朝中挂紫衣。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山河称帝基。
心满意足为天子,就想长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不老药,要与上帝比高低。
请问世人何所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清·《解人颐》
    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人性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道理都懂的,却很难做到。因为圣人毕竟少,但如果能够做个明白人就不那么难了。这里再来重温一下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全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连封建社会的人都能如此明白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人就想不通呢?可见还是一个“难”字。记得我也曾经这样说过:人退了,这个单位的好事与坏事都与你无关了,因此退休的人不要多去管原单位的事。人离了,他(她)与谁好也与你无关了,不要被过去的关系或情感所牵累。人死了,这个世界再精彩都与你无关了,因为你再也看不到了。所以必须珍惜当下的美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就是要活在当下,降噪最重要的是要去掉心中的魔,做个真正的明白人。
降噪再说一个具体的问题,那就是资讯过度带来的烦躁,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几乎成了“机奴”,他们玩手机看得爽是通过长时间多巴胺分泌来获得快感,看得刺激是以人的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而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即使是生活中没有其他的烦恼,信息资讯的过度刺激也会引发倦怠。所以降噪最直接的办法是适当屏蔽你的手机,关键还是做到自律,就像戒烟戒酒一样。我的建议:一是控时量,一天不超过三个小时;二是控时段,上班时间不看手机,整块时间不用手机;三是控时点,晚上十二点之后不玩手机,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此外还应在内容上、平台上有选择性,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禁令,慢慢地从手机依赖中解放出来。
最后来说说滋养。
滋养滋养,顾名思义就是滋补养生,但这里说的滋养当然不是吃补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滋补。滋养是松弛有度,在高压的生活里去喘口气,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走出柳暗花明。
让手脚动起来,运动是最好的滋养。它既可以增强体能,又是焦虑和抑郁的最好解药。无论你去剧烈奔跑还是下水游泳,无论你是上瑜伽课还是参加乒乓比赛,锻炼是给我们补充能量的绝佳办法。如果你不擅长运动项目,那么悠闲的散步也不妨是一种积极去除倦怠的方法。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坚持每天一万步,边走路边听音乐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有时候还可以领略到人世间的生活万象,真是一举多得。如果连走路也不行,那你就去做家务,整理物品。整理也是一项运动,因为要付出体力。整理还可以培养心知,如果你始终保留着旧的东西,就没法为“新事物”创造空间。我在前几年的一项讲座中讲到,“整理是通过重新审视、整理,决定这些东西的去留,来对自己过往心理的治疗。扔掉一个东西,只是一个结果,背后是对自己内在需求的进一步确认,是让自己进入有意识管理生活的状态”。整理可以从你的床铺开始,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那么先从整理床铺开始,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能整理好床铺,你就成功地完成了一天中的第一项任务,它会带来小小的自豪,从而鼓励你完成一个又一个其他任务。
休闲也是一种滋养。哪怕是与朋友喝茶聊天,它也能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降低抑郁的风险。你在聊天中从对方的语言、表情、声调、情绪等信息中得到反馈,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你的语言中枢、情感中枢、逻辑思维中枢、控制动作中枢达到了瞬间的协调,早就把脑子里固有的杂念抛在一边,进入了下意识状态,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吗?
当然,休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比如种草养花、钓鱼养狗、冥想静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外,娱乐玩耍也是一种滋养的方式,玩耍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人也有需要,只要不过度就是好的。比如人们喜欢打麻将、斗地主,一旦坐下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兴奋之中。博弈其实是一种即时的反馈,他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大脑功能以及非常重要的复原能力。
幽默也是一种滋补。他能导致激素水平的增加,尤其是荷尔蒙、多巴胺的水平。一个幽默的人可以给你带来乐趣,给你带来愉悦,当你欣然微笑或者开怀大笑的时候会忘记一切烦恼,转移了你的注意力,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幽默的朋友也许就不会陷入倦怠。
最后要重点说说,活得有意义是最好的一种滋养。乔治·威尔斯曾经说过,“在旅途中迷路固然不幸,然而更为残酷的命运,还是不知自己为何踏上这段旅途”。艾琳也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人问两个泥瓦匠,你们在干什么?一个说他在砌砖,而另一个却说他在建造一座伟大的教堂。显然后者的回答透露着强大的动机,我们称之为“意义”。即做事的原因是为了深远的目标而并非是眼前的利益,就像我们平时对工作与事业的理解,也是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感受而已。
我们总是把意义与伟大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伟大意义。比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追求独立与自由,为了民族的解放,连自己的爱情甚至生命也不要了,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再比如,“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一位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寄予如此的情怀,难道不让我们这代人所汗颜,这就是伟大的意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都有这样一批仁人志士,他们胸中有情怀、人生有意义,做了多少常人所做不到的事,为后人所铭记。
我这里要说的是,凡意义都是伟大的,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充满热情,或者说是认为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这也是有意义的。上天呼唤你前往的地方是让你充满欢喜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强烈渴望得到满足的地方。
意义来自于希望。四十多年前我看了茅盾的《蚀》三步曲,其中有一段话,至今还记得,“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希望,既有希望就免不了有失望,失望不算痛苦,无目的无希望地活着,才是真正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年迈的老人他们也活得像年轻人一样顺心、快乐,生活非常有节奏,该买菜的买菜,该玩耍玩耍,钱还是舍不得用,每年要攒一点,就像人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有希望,希望看到下一代的成长。电视剧《人世间》里的郑娟,《心居》里的冯晓琴,他们的人生够悲催的,但他们却没有倒下,没有放弃追求、放下努力,是什么在支撑?是希望,他们都希望能够扛过去、活下来,明天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中,还有许多极端的例子,譬如癌症病人,绝大多数都愿意做化疗、放疗,什么样的痛苦都能承受,因为好死不如赖活。那些被判重刑的犯人,哪怕是无期的,也愿意在牢中好好改造,希望有一天还能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获得新生、获得自由。
意义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活的动力。吴伯凡曾经给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很有启发。作者弗兰克从纳粹集中营出来后写的,仅用九天的时间写完这本书。此书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仅在美国五次被评为美国高校年度最佳图书,而且被大多数高校列入必读书目,销售量达到了千万。弗兰克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疗法——意义疗法。他的思考起点是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在维也纳有三位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内在驱动力是性。
阿德勒认为,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的驱动力是自卑。
而弗兰克则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三者比较我认为,弗兰克的观点最有道理。这里可用一个反证法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受到的惩罚,让他把石头推上山顶,但石头永远会在快到山顶时滚下来,让西西弗斯在这种无效而又无意义的劳作中消耗生命。希腊众神认为,这是对他最严酷的惩罚。
在纳粹集中营的犯人,整天缺吃少穿,还要被迫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要时刻担心被送进毒气室,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认为他们是天天怨苦度日吗?没有。很多犯人在工作的时候,特别认真特别负责,比在外面的时候还要加倍努力,为什么?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唯一意义。他们只有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人才能活下去。
在集中营里有一个传言,1944年的圣诞节纳粹就会被打败,他们会被解放,那段时间,人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好,也没有了跟纳粹对抗。结果到了圣诞节一丝儿动静也没有,希望破灭了,有人马上说不是圣诞节,而是元旦,我们会被解放。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可怕的谎言,因为到了元旦那一天还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下子集中营里的很多人抵抗力下降了,都死了。其实再拖五个月,他们真的被解放了,人一旦失去了希望就会失去生存的动力。可见,意义的伟大!
人,从长远看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只有在于你自己为自己所创造的每个具体的事件。比如成名、发财、提升、相好,或者是贡献社会、成就事业或是平平安安,照顾家人,什么都行,只要是你想要的,而且找到了,你的生活就有了支撑。所以普通人的人生意义往往是自发生成的,你要看尽世间繁华,他要陪心爱的人坐旋转木马,人各有志这并不难,但是当面对无妄之灾的时候,目标发生了中断,你能不能放弃你原来的意义追求,来个急转弯,从零到一,重新找到一个新的意义,这才是人生的真正难题。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把追求成功作为意义所在,但也不能把成功看得那么高远,那么复杂,那么艰难。其实真正的成功是知道,即使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也可以无怨无悔的离开。真正的成功是在你工作时感到专注和平静,而非顾此失彼,难以集中注意力。真正的成功是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你都知道自己倾尽全力,是在自己内心深处明白,做好就是倾尽全力,而倾尽全力就是足够。
最后还是以我在今年的2月27日上午8:15发给朋友圈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我以为,幸福是相对的,而痛苦则是绝对的。不但是战争,还有瘟疫、疾病、贫困、自然灾害等一旦降临就与幸福无缘。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宁波的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幸福的,我们都非常荣幸。然则,到底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幸福感呢?没有。平时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心身疲惫,倦怠不堪;生活无趣,生存艰难;做事太累,做人太难,如此等等,总之,人生缺乏意义感,活着觉得没意思。难道真有那么不幸?是矫情还是实情?我觉得吧,应该是一种相对的不爽而并非绝对的不幸。我把老托的话倒过来讲,痛苦的家庭却是相同的,而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只要心态放平,身体健康,只在平和的环境下生活,不论官大官小钱多钱少,不管吃什么做什么,应该都是幸福的人生。朋友,当你睁开双眼见到窗外阳光明媚;当你打开电视看到乌国流弹乱飞,还有人世间里的人生悲催;当你坐在坐上汽车一路畅通平安;当你一家团圆举起酒杯……难道不就是幸福满满吗?说的并不一定对,与大家交流,并祝各位天天快乐,一生幸福!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