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中关村杂志 赵刚:面向未来的中国全球创新战略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17-11-22 22:39:30  点击:10858 
分享:

  

    中关村杂志 赵刚:面向未来的中国全球创新战略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拥有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在文化、制度、社会、生态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全球创新合作中势必存在文化、制度设计、发展理念的冲突,必须依靠全面深入的创新对话来化解矛盾。

    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创新的重点却莫衷一是。面向未来,中国应选择一条怎样的创新道路,引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认为,中国应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构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全球创新战略,打造“一个体系”、“两个网络”、“三个中心”、“四个平台”和“五个战略支点”的全球创新格局,从而一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22.png   

全球创新是当前中国创新的现实要求

创新,中国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亟需跨越式的技术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亟需变革式的制度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亟需颠覆式的模式创新。而实现这三方面的重大创新,又必然要求以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为基础。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全球视野,开阔全球胸怀,更灵活地运用全球性思维,以全球创新助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呼吁全球创新。当前,全球科技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60%,而先进国家是30%,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高铁轴承、核电主泵密封件、海上钻井平台定位系统、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密封、汽车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与关键材料80%以上靠进口,乘用汽车自动变速器、高速列车自动装置100%从国外进口,工程机械大功率、调速、齿轮装置90%从欧洲和日本进口。时值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兴起,中国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否则将长期受制于人,难以摆脱被“卡脖子”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要突破,显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吸收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成果,着力打造跨国、跨文化、跨专业的技术团队,才有可能实现技术创新的弯道超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呼吁全球创新。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硕果累累,但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国内来看,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从国际来看,围绕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的国际纷争不断,这些问题倒逼中国全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伴随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中国必须彻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否则“中国梦”将缺乏持续强大的动力支撑,现代化建设成果或将毁于一旦。而中国要赢得“三个自信”,必然要与国外制度政策进行充分比较,大胆推动制度创新,促进文化交融。中国需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提高包容性,而不是走“独木桥”,要形成独具特色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政策体系,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呼吁全球创新。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也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和1万美元以下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回落、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在中国已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要总结日本、韩国、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汲取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等国家的教训,另辟蹊径,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探索和创造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深入、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

444.png

中国应构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全球创新战略

从实践来看,目前世界各国均提出了旨在提高本国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战略,但鲜有国家更进一步构建放眼世界的全球创新战略。从美国经验来看,虽然美国也没有提出全球创新战略,但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与各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创新天然具有全球创新的特征。中国作为另一种东方文明的国家,要实现技术创新的弯道超车,创造和巩固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比较优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提升视野、开阔胸怀,要积极建立全球创新战略,概括地说,即要打造“一个体系”、“两个网络”、“三个中心”、“四个平台”和“五个战略支点”的全球创新格局。

一个体系:中国应基于原有的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国际化要素,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设施、人才、市场等创新资源,构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全球创新体系。该体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创新环境,引导创业者把握全球创新趋势;第二层是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要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全球市场;第三层是国家创新,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创新合作,并推动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创新合作。

两个网络:中国应加速打造全球基础研究网络、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当前,中国基础研究力量薄弱,是创新的短板之一。2014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613.5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仅为4.7%。不仅如此,由于科研项目立项、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等是基于行政评价而非学术评价,导致很多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落到值得研究的领域和研究团队。要切实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需要加大投入,推动科研管理机制变革,并积极引入外部力量,利用部分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的领先优势,共同打造以我为主的全球基础研究网络。同时,在航空发动机、潜艇、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众多技术领域,中国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技术差距。要尽快弥补技术差距,中国需要推动发达国家向本土的先进技术转移,为避免技术的重复引入、无效引入,需要由国家统筹部署,打造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全球技术转移网络。

三个中心:要成为全球创新强国,就要抢占全球创新的高地,中国应加快布局,构建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创新中心。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分布高度集中在美国、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家或区域内部则高度集中在世界大城市群地区,而且分布重心呈现向日本、中国等亚洲地区转移的趋势,中国孕育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中国应在北美、西欧和东亚的主要城市建立创新中心,向周边城市群进行辐射,进一步增强全球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

四个平台:目前,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和计划、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际组织、创新型全球公司为中国推动全球创新搭建了支撑性的平台,提供了良好机遇。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了很多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包括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参与这些计划帮助中国在相关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结成创新共同体,充分调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积极性,形成新的创新格局,并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盟、非盟、东盟、世贸组织等,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国际环保协会等,在推动全球创新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应借力国际组织的大舞台,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型全球公司在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方面经验丰富,中国应加大与创新型全球公司的合作,学习其先进经验。

五个战略支点:从全球来看,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是中国需要加快布局的五个战略支点。美国硅谷是全球创新的圣地,现在80%的地方已经被美国和欧洲的企业租了,中国在硅谷建立了全球创新研究中心,要争取把20%的地方留给中国。英国、法国是老牌的创新强国,中国也需要布点,在英国、法国建立一个辐射欧洲各国的创新中心。以色列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科技对这个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国家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而且与中国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中国还跟俄罗斯合作成立了一亿左右的基金,在俄罗斯建立一个创新中心。通过五个战略支点,推动中国跟全球联动起来,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对接全球,建立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没有距离、没有时差的点对点链接,打造全球创新体系。

333.png

构建以我为主、高度开放的全球创新格局

中国建立面向未来的全球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是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为更好地实施全球创新战略,构建以我为主、高度开放的全球创新格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创新的突破口之一,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七大领域,要通过运用新型技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技术结合,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也是突破口之一,如今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研究怎么跟互联网结合,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另外,在未来竞争中,制造业是最重要的领域。“中国制造2025”有明确的目标,2025年中国要建把自身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2035年,中国成为制造业中等强国;2045年,中国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国的企业家一起释放企业家精神的能量,站在全球高度,推动全球创新。

构建面向全球的人才招聘机制。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中国要大国胸怀,兼容并蓄,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我所用。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德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外籍人员占15%-20%,他们规定一部分岗位要向全世界招聘,而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没有多少外籍人士。在金融危机后,欧美部分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面临倒闭风险。有些技术研发出来了,但企业却倒闭了,很多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这些科技研发机构、技术和人才急需找到出口,中国是其理想的目的地,需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人才机制,揽用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

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企业是全球创新的主体,首先要通过反腐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斩断政商这个链条,让市场化的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近国家发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这是历史性的变革,要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山寨、恶意模仿,保护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让侵权者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杜绝侵权有理、原创却被抓的现象出现。同时,现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产品会可能被别人山寨,也需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鼓励企业家投入创新或保护企业“走出去”,都要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是,支持企业家参与决策的制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让企业家参与国家最高层面的科技计划、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让决策更加贴近市场,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加强双边、多边的创新对话。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拥有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在文化、制度、社会、生态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全球创新合作中势必存在文化、制度设计、发展理念的冲突,必须依靠全面深入的创新对话来化解矛盾。中美创新对话已举办了六次,双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对话与考察加深了对两国创新政策的理解,推动了创新合作实践,加强了两国企业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也举办了两次,加强双方创新政策交流和科研创新合作。面向未来,中国需要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广泛推动创新对话机制,增进各方对创新政策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创新合作。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