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式进化中掌控话语——导演张瑞独家解构电视访谈节目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1-09-14 15:15:07
点击:10116
“低段位的访谈,教嘉宾说话;
高段位的访谈,让嘉宾自动追随节目的节奏。”
说出这段评语的时候,导演张瑞正拧着眉头,看着一份策划文稿——中央电视台计划在2022年,制作一档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35年回顾访谈。要尽可能展现当年这个神奇剧组的全貌,但是又不能与《艺术人生》一样,把所有人汇聚一堂。对于这位刚过不惑之年,却已从业20年的导演来说,这似乎是个不小的挑战。
“访谈的形式一直在发展、在进步,在跟随时代潮流。”
“如果用固有的思维,就是把《红楼梦》演职人员分批请进演播室,聊点趣闻轶事,但是意思不大。能不能借用现在流行的CP概念——《红楼梦》原著里,有没有CP?宝黛钗?袭人和晴雯?当年剧组里那么多演员,现实中谁和谁又是CP?”
虽然号称要炒CP跟潮流,但创作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很清楚:张瑞最终追求的,仍然是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节目和话题框架,让访谈嘉宾可以通过某种组合方式,在这个大框架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诞生新的故事和感悟。
2012年,是张瑞制作纪录片和专题片的第十一个年头。就在这一年,他的职业人生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拍了十年专题片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演播室访谈节目,并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面对面》,到中央电视台的《记得那年奥运梦》、《夕阳红》,再到陕西卫视的《华山论鉴》……从热点新闻人物到传统文化、再到医疗健康话题,都成为张瑞策划与涉及的访谈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和互联网在这十年当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张瑞作为一名导演,也在这一番风浪冲刷的变化中,形成了对访谈节目的独特观念。而在这套观念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竟然是——“动态”
张瑞向我们历数了许多经典的访谈节目:从《实话实说》到《鲁豫有约》,从《艺术人生》到《锵锵三人行》,甚至从今年火爆全网的《十三邀》,再到美国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经典的《The Oprah Winfrey Show》。在他看来,访谈一直存在,但也一直存在变化。
•从故事延伸到观念
早期的访谈,往往将重心放在故事的挖掘和表述上,借助访谈中的问答形式讲故事。但是很快,许多节目制作者就发现:如果超过20分钟的访谈内容,仅仅停留在主持人与嘉宾的问答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是无法满足观众的。观众需要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外延例如:人物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该如何评判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我要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些什么?
•访谈场架构的进化
为了满足观众更多的需求,节目制作者开始不再限于“主持人问好问题”,“嘉宾讲好故事”的简单一对一采访模式,而是开始邀请更多的嘉宾加入访谈。事件的其他当事人、目击者参与节目架构;心理学家、社会学者解构事件性质和行为动机,输出价值观念。随着访谈场内人员数量、功能、立场的增加,简单的访谈架构裂变为多种模式。
•人物功能的嬗变
伴随着演播室架构的改变,人物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变化。有人被定位于“故事讲述者”,有人被定位于“观念输出者”,甚至还有人被打造为“冲突制造者”。而主持人的话语功能也因人而异,发生改变。例如:窦文涛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始终深度介入访谈内容,在主持人之外,实际兼任了导演的职责;而当进化到《十三邀》的时候,许知远已经可以包办价值观,与嘉宾平分天下了。访谈节目越来越需要有策划之才、导演之能的深度思考者,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想掌控话语,选人才是真正内核
作为导演,想掌控谈话场,一定要明白,真正的掌控来自前期的人选;而不是来自后期的教导。首先要了解主持人和嘉宾的价值观念和固有表达,甚至包括共情的节点,当共情节点发生错位时,哪怕再优秀的访谈者,也无法让节目变得精彩。
“未来访谈节目还会不断有新的模式出现。”——张瑞坚信未来的访谈节目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但他也坚持认为,模式可以万变,但内核不离其宗——当你寻找到那个适合的人,以及让他在镜头前发酵的方法,你就掌控了访谈节目的话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