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流年致敬 为梦想而歌——读徐统存长篇小说《年华》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0-12-15 19:59:58
点击:15586
向流年致敬 为梦想而歌
——读徐统存长篇小说《年华》
○朱玉生
作为徐统存先生长篇处女作《年华》的第一批读者,在作品付梓之时,感觉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在准确表达、精准解读——以更接近小说创作的主旨和初衷上一时犯难。
《年华》是一部文字钮接江海、涉足城乡、横跨军地、纵越时空的长篇叙事,着重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男主人公余统华的典型形象,讲述其成长历程。小说以农村青年余统华近四十年工作、生活、情感经历为主线,用写实的手法,展示了以“60后”为主体的多个人物生存状态,贯通了期间发生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
时代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息息相关,它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土壤。主人公的身份先后是小战士、小“文人”、小排长、小干事、政工科长、秘书、诗人、作家,他始终怀揣不灭的梦想和执着的未来设计,事实也仅此而已。小即平凡(并不等于平庸),小即弱如草芥,小即势单力孤。余统华走出乡土、逐梦前行,毫无背景、赤手打拚,用时下的评价可称之为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凡人难以青史留名,更难以登上大舞台的“C位”。凡人对于时代而言,被需要,也会被割舍抛弃;被滋养,也会被切断供给;被重塑,也会被打击摧毁。这就是生存生活不易、发展突破太难的外因。主人公与军地形形色色人物的交集,见证了开放年代军营和光怪陆离的城乡嬗变。小说以宏大的篇幅展示社会转型期军人、机关公务员、商人、自由职业人、农民、普通群众等群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追求理念、生活观念,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看似寻常琐屑却又泥泞不堪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当代浮世绘。
一、五十载尘世,八千里云月
世俗生活的惯常打开方式是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是有一处叫家的房子,是和命运的不屈抗争,是选择好好活着。就那个年代而言,农村青年的出路唯有两条,考大学(此身学成付与国实现价值)、当兵(为国戍疆兼或搏取前程)。真正的草根、卑微到尘埃的农村青年余统华高考落榜,他的复读考大学之路被彻底堵死,土里刨食、海里捞食的前程已经注定:和父母、哥哥统荣并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侍弄土地,凭一己之力,建一幢相对不逊的瓦屋,迎娶一位农村姑娘,尔后生子、尽人子人父的本职,继续海边乡村的农耕及“赶小海”生活,也许他将在和邻里亲朋礼让一瓢米面、纷争一拃田界的吵闹声中终了一生。
但是,主人公的人生因为“但是”有了转机和新生,也就是十字路口、紧要关头的关键性转折。余统华把背影留给了乡土,像未及剪去脐带的婴儿,对家乡的情感是朴素的、蚀骨的、植入灵魂的。丰收河的水,母亲亲手裹的粽子,酸涩的桑果,产自黄海的文蛤、小蟹,海上日出……无一不是主人公的牵记眷恋和情感归属。在作者的笔下,苏北沿海的生活画卷,与中原大山里的军营、湘江畔的军校、金陵郊外团机关、“雄一师”迎外场火热的训练生活场面交互呈现,缕缕乡愁交织在五味杂陈的长途奔波中。
流年似水。近四十个春秋,涵盖了余统华人生最宝贵的青壮年韶光,承载了生活的窘迫,初恋(暗恋对象)嫁作人妇的落寞和苦涩,对父母的牵挂和家乡的思念;包容了尽早脱离“苦海”的挣扎,“将军梦”的起飞和折翼、“路线图”的新绘和永远只是一幅静态图,在偌大的城市安个属于自己的家,但行好事莫问回报等等。从偏僻的黄海渔村出发,进大山服役,赴三湘求学,下浙南“认亲”,分配省城驻军工作,调入江南人武部安家,转业县委办公室入职,陪同领导多地考察,回望乡间路、求知路、军旅路、情路、仕路,条条路漫长坎坷,不必喟叹,这才是人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人生在世,健康快乐最好!”(《年华》第222页)人海沉浮,仕途阴晦,郁郁而志未遂,是崎岖蜿蜒的经历,使得主人公在起伏飘忽、曲折萦回的心迹中自我疗伤,像一只受伤却无人施救的流浪狗,独自将遍体鳞伤舔愈,从而回归一个公务员、人子人夫人父、当下男人应有的准确定位。
二、人何以相似,人何以不同
人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作为自然的人,从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看,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高度相似,比如鸟、比如蚁,比如黄鼬、比如腹蛇,一样的摩肩接踵、穿梭忙碌,觅枝筑巢、啄食反哺。社会的人,相似而各异。每个人的人生走向都不可复制,更无法粘贴,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类会思考、能创造,社会还将不断变革、持续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由若干个体的人组成,人也好,社会也罢,因之富于哲学意蕴和活色生香的戏剧人生况味。
小说中重复出现、改自托尔斯泰名句的“人人四肢五官各个相似,然而人人命运各个不同。”笔者以为,这不是生硬的套用,而是交待诸人物遭际命运的伏笔。设想,如果一出生便知道结局,千篇一律的人生断然是那种索然无味的苍白,也不可能衍生浩若烟海的文艺作品。也因了人类的命运不同,社会才产生阶层分化,生活才像神奇的万花筒。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首先粗放式解构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等,第一需求即该理论图的底座,是原始和本能的。需求又包含感性、理性和潜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圣人就肯定人欲的合理存在,诗人瑜珈散人在《欲望沉沦》中写道:
在欲望中沉沦
在欲望中惊醒
还是同一个梦
还是同一个人
岁月到底流去了什么
一个个虚幻的记忆
流去了未来的过去
流去了过去的未来
……
生活是苛刻的,上帝长年带着公平的微笑俯视芸芸众生,而命运总是颠沛流离的。命运各个不同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取向、思想方法、价值理念(或曰“三观”)多元。譬如市井语境中的“五子登科”(房子、票子、位子、娘子、孩子),是社会人无法抛开的话题,且聚焦点、兴奋点与年龄段息息相关。再譬如义利观,取舍何其之难!同胞兄弟朱祁钰、朱祁镇互相幽禁(张挺《大明风华》),亲生女儿举报了陆焉识(严歌苓《陆犯焉识》),高加林抛弃了纯洁如玉的姑娘刘巧珍(路遥《人生》)……环境变了,人心变了,走向也变了。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在思想观念的操纵下,行为有时成了傀儡;在义与利面前,抉择是长期的阵痛,向左是人,向右是鬼。
梦想,是抽象而笼统的规划。人类因为有梦,因逐梦的动力而走到今天、走向未来。随着年岁增长,在现实中行走,人们往往会出现递减性自我宽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竭尽全力,不再苛求,从而递进到马斯洛理论的需求顶端。环境不同,人的境遇也会有别。再如流行话语体系中的“三圈”(生活圈、工作圈、社交圈),生活氛围、工作环境、社交人群,也会不易觉察地对人生轨迹产生影响和改变。主人公从择偶的再三犹豫,再从离婚到复婚,生活戏剧化地为他(她)们制造了“过山车”般幸福模式。不管是政治联姻还是情感婚姻,无论男女,缔结姻缘这一标志性事件,必定对人生走向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小说中凌云志、向时雨的婚姻失败,就是例证。
三、不必做大官,但能做成事
无梦想不少年,无热血不青春。青春就是用来驰骋和血拼的。自古以来,成功的人生不外乎三条路:当官发财做学问。古人奋发图强搏取功名,今人寒窗苦读冲刺名校,皆为远大前程。真正的圣人是奇葩的存在,这一点连诗仙李白、廉臣于谦也未能免俗。兵之初的余统华标绘过一幅“路线图”;县委机关“新人”余统华也绘制过“路线图”。二者既不是自我否定,也不是自我完善,而是心力交瘁后的无奈。当有志青年余统华穿上“准军官”服装时,祖坟已然冒出一缕青烟;成长为军官,则标志着他完全脱离黄海之滨那方穷乡僻壤,草根终得成功逆袭!他着实光耀了门楣,并且拿到了进入仕途的门票。和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余厚道比较,已是天壤之别,顺利实现剥离式“脱代”——在几乎不相交的两股轨道上运行。
一将功成万骨枯。漫长的人生路线或许只能是个渐近梦想的曲线,抵达彼岸者、登顶金字塔尖者毕竟寥寥可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道具“椅子”,比如镇武装部长的椅子,家乡远房亲戚秘书的椅子,市委组织部沙部长的椅子,省军区政治部江主任的椅子、余秘书的椅子,这一意象和“路线图”共同作乱,把主人公的青春搅得魂不守舍。基层连队、团队机关、江南人武部以及县(后改为区)委办公室同属于“微”官场,然而微官场有微官场的显规和潜规。透过历史,如果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处于还算恰当的比例,包括身在其中的人们似乎从来见怪不怪。昔年的同级或部属,转眼间就可能成为上级。早年有两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俚语: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中用;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没用。
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我是谁?为什么出发?向何处去?西方哲学的“千年之问”被今天的生活哲学家赋予全新的内涵。余统华将告别青春,步入发际线后移的知天命之年,两幅“路线图”被尘封在岁月里。在失望中沉沦,还是在希望中崛起,考验出发时的初心。“正处副处,最后不知情归何处;正厅副厅,最后一起进入告别大厅;正部副部,最后一起缓缓散步。”(《年华》第417页)人生输赢得失如许,委实不必过于较真。有生之年还能做事、也能做成事,是值得庆幸的事。在《年华》里,主角和配角是相对的,角色亦无正面、反面之分,都是现实世界的回馈和反射。工人文彩云、商人陈小娇,发小纪立、战友牛辉,领导戴部长、洪政委,局长田长耕,上司张书记、夏副主任,同事白小丽等等都是群演,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花开花谢,流年无痕。海边的人们继续与大海相搏共生,天鹅湖仍然共蓝天一色;铁血营盘还在进出流水的兵,区委机关平静变更着人员迭代;各色人等也持续在上与下、顺与逆、黑与白、荣与耻之间奔忙、权衡和抗争着,平凡好人余统华该何去何从?匆匆逝去的时光,在关于生存、发展,做人、做事、做官,品行、道德、追求、职业操守,爱情、人格尊严、存在感、名利的争论中;在选择、放弃,分手、重逢,生离、死别的喧嚣里,生活会顺理成章地归于云淡风轻。男主人公在恪尽职守的同时,以宵衣旰食、牛角挂书的不懈努力,在诗歌、小说界终于获得属于自己的巨大成功,极具启迪和励志作用,也是这部长篇的魂。
让我们向流金岁月致敬,
让我们为所有梦想而歌!
【作者简介】朱玉生,江苏淮安人,行伍出身。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发表新闻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现供职于某机关。与长篇小说《年华》作者徐统存先生系战友兼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