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交流  >> 查看详情

意境别天 行云流水 ——评说著名书法家朱国才

来源: 世界侨报   日期:2019-05-17 15:57:25  点击:11115 
分享:

朱国才先生
    文:沈利民    章郑文
    我初识朱国才先生书法,还是早在30年前。那时一起在浙江日报工作,国才是浙江温州人,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供职于浙江日报,先后浙江日报理论部、群众工作部担任副主任,后来又在《共产党员》杂志社任副主编,《美术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期间还连续两届担任浙江省书协理事。其作品多次参加包括人民日报、浙江美术馆等全国性大型书法艺术展,著名书法家王伯敏等书法艺术大师撰文称赞朱国才书法作品“书卷气强,文人书法,自成风格”。 

    如今朱国才虽已经80高龄,但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老当益壮,腰板硬朗,在浙江日报离退休老干部中,他热心公益,为人热心谦和,深得大家爱戴。而其书法艺术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已经到了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笔势雄健洒脱。 

    记得30年前,报社还没有电脑,打长途电话也麻烦,驻地记者与报社编辑经常写信联络。朱国才先生写的信给我印象最深,一封短信,遣词用语彬彬有礼,钢笔字更是十分潇洒漂亮,跌宕多姿,富有书卷气。他连信中的标点也是颇讲究的,那句号的小圆圈圈得一丝不苟,要比一般人写的圈儿略大些,绝不胡乱点一下完事。他温文尔雅,虽是饱学之士,但对待我们后学也是谦恭异常,很像早年我读大学时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师。

    在朱国才书法艺术上,无论是书法名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大都最喜欢朱国才先生的行草,觉得无论用笔还是结体和章法,都很精妙。他的行草用笔和结体不像有的书家单纯模仿某些法书,由于欠些火候,就往往显得虚浮而不沉着,不是让人感觉有“肉”无“骨”,就是有“骨”无“肉”。从他的行草中,就像名家论曰既能感受到二王的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淋漓挥洒、百态横生,又可领略颜柳的雄强浑厚、刚劲峻拔,以及米芾的不拘常规、因势生形……难怪有论者评曰:“他学古而不落窠臼,创新而不囿时风,仅是从古人运笔、结字和章法中获取基本技巧与规律,为己变革创新之用。”如他的作品《于若瀛诗龙井茶歌》,我未见过他的原作,是书上看到的。通篇125字,字字笔沉墨实,力透纸背,其笔法方圆并施,既有方硬险劲的魏碑意象,又有丰满浑厚之隶意,结体紧凑而活泼,气势开张,奇正相生。另一幅行书巨作《王维诗洛阳女儿行、老将行》长达349字, 比之前一幅,显得法度森严,其笔势稳中求变,既笔笔交待到位,又笔笔处置精微,结体也就愈益潇洒古淡,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朱国才先生的书法是如何达到如此境界的?

   朱国才谈到,他学书较早,小学时老师要他临习颜柳,为其打下基础;他读大学、工作之后临帖更广,特别喜欢王羲之,后又临王献之、孙过庭、贺知章、米芾、赵孟頫、杨维桢、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同时也读了些书法理论,以及中国书法名作的讲解。在职时常练,退休后几乎每天临帖创作。现在还学习绘画,书画相互补充。书画成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事。长期浸润其中,博彩广取,融会贯通,终于与古人貌离神合,自成一格。

   朱国才先生的书法之所以有雅气,经得起琢磨,我称之为耐看,原因又何在?他说:“耐看,必须要有功力。中国书画有技术的问题,然技术要升华为功力,升华要有文化修养,特别是诗词修养。当然也有方法。我个人感悟,下笔要慢,要压得住笔,不使浮滑,沉得住气,使笔画渗透纸背。能压得住,实际上,说到底还是功力问题。”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又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为人做嫁衣之余,还坚持采访写作,接触众多名书画家,使之获益匪浅,其文化底蕴愈益深厚,因此在书法创作中眼光独到。他的笔法杂糅了多种古代名家之精华,有的规整,有的奇崛,有的雄浑,有的飘逸……采用何种笔法,皆视作品内容的需要。他的有些笔法,突破常规,频生险象,而一旦作品完成,又章法井然,布局谨严,使人获得高度的审美愉悦。如其行草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呈沉雄博大、一泻千里之势。起首之“大江”二字,即以千钧之力奠定基调,然后,始终笔势豪迈,墨势淋漓,贯通到底,完美演绎了苏词之豪雄气格和宏大境界。而同样是书写苏轼之词《蝶恋花》,朱国才先生在用笔时取纤柔之态,犹如西子杨柳拂岸,摇曳生姿,抒写出苏词感慨美景不常,繁华易逝的意境。再如其行草作品《辛弃疾汉宫春词》,其中“人”字之结体,左撇曲折舒展而夸张,右捺却简短而上挑,一反常规又不失雅趣。“春”、“今”字之结体亦然。“宝盖”往往重笔着墨,先声夺人,迫使其他部位步其后尘,完成浑厚俊朗的格调。但凡一字之中有两笔以上竖画时,如“料”、“柳”、“转”(繁体)、“雁”等,他在笔法上就巧加变幻,竖画或取斜势,或作曲状,或轻细或虚化,极尽笔情墨趣。在其行草作品《滕宗谅词》中,通篇57字,有“氵”旁者多达7字,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雷同而影响美感,从而破坏整个作品的韵味。他在处理这7个“氵”时,字字不同,字字按结体的布局和章法的需要加以构造,或重或轻,或实或虚,或匀或叠……

    所以,朱国才先生书法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笔墨技巧为内容服务,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服务,而不是脱离内容去玩空洞的线条变化和笔墨趣味。

    至于其纯熟的笔墨技巧如何形成,朱国才先生说:“笔墨技巧,一时也说不清,问题就在于多练、多想、多看,多临名家的作品;既学古人,也学今人,更要学自己。在比较中学习。我每年要创作几百幅书法作品,有好的,也有不理想的,要找出不足,向自己的作品学习。”勤学精研,是其四字箴言。

    作书模仿易,自成一家难。朱国才的自家面貌在书法界已有权威定评,我作为门外人只是觉得他的字不像从哪个碑帖上机械地拷出来的,虽然笔笔似有来历,但细看又是他自己创造的。我曾问他的书法风格何以形成,他说:“风格不宜强求,功到自然成。我觉得,搞书法创作,要有审美意向,要求自己的书法作品朝什么方向发展,我希望自己的书作,既要有力度,又要有美感。要练就点、线有弹性,有内含,有干净美。艺术的东西,就是要美,好看。”可见,他对书法美学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实践。

    朱国才先生的中国画也已有很深造诣。他以画花鸟为主,兼画山水。书画双线并进殊为不易。朱国才先生说:“书画同源。学好都不容易。书画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线条问题,所以,练好书法,对画画有益,画画又能促进书法,古今书画名家,都一身兼有书画。”

    天赋加文化加执着,造就了朱国才先生的大家风度。这就是我的体会。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