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新闻  >> 查看详情

美国大选2024:谁将执掌白宫?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4-11-05 09:39:53  点击:11624 
分享:


11月5日,美国第60届总统选举于今日举行,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之间的激烈角逐备受全球关注。胜者将于2025年1月入主白宫,执掌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

本届大选可谓状况频出,戏剧性十足。首先,特朗普在竞选活动中遭遇刺杀事件,虽然幸免于难,但这一事件无疑给整个竞选过程蒙上了一层阴影。紧接着,现任总统乔·拜登宣布退选,副总统哈里斯临危受命,接替拜登成为民主党候选人。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变化,不仅吸引了足够的眼球,更使得本届大选充满了偶然性。
拜登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在党内初选获胜后选择不再竞选连任的总统。而特朗普如若当选,将成为1892年后首位赢得非连续任期的总统,并将超过拜登成为美国历史上就职时最年长的总统。哈里斯如果取胜,将成为第一位女性与亚裔(母亲为印度裔)美国总统。这些独特的历史性时刻,无疑将为本届大选增添更多色彩。
然而,本届大选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不确定性。特朗普与哈里斯在竞选期间的言论可谓针锋相对,对于成为总统后的施政方向将天差地别。对于现任政府的许多举措,基本延续或是彻底推翻,完全取决于谁当选。悬而未决的大选结果将给美国以及全世界带来很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民众和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场大选的结果。无论胜者是谁,都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种族矛盾、国际关系等。
 
美国大选暴露“美国病”:候选人形象与能力引争议
美国大选历来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今年的大选更是看点和槽点拉满。在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中,两位主要候选人特朗普和哈里斯的形象与能力引发了广泛争议。
特朗普以其言辞粗鄙、行为乖张、好大喜功、丑闻缠身的形象,颠覆了人们对美国总统的传统认知。他的行事风格虽然在国内吸引了大批忠实拥趸,但其负面形象问题也让许多批评者忽视了探寻他的执政能力。这种极端的个人形象,无疑对美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而哈里斯在接替拜登后,其个人能力与执政经验也受到了广泛质疑。在民主党内近期愈加分裂的情况下,党内主要人士对其支持有限,亦有部分人士阵前倒戈。哈里斯在电视辩论以及访谈等公开场合总是对具体执政举措、政治立场等内容模糊其词,这种回避更是引发了舆论对其能力与态度的批评。
身份认同主导美国选举政治
在当今美国社会,身份认同已经成为选举政治中的一大趋势。尽管候选人的个人表现与能力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们仍旧能用其他方式获得选民的支持,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打出“身份”这张牌。
美国社会上的不同群体被各种意识形态分割,阶级固化日益严重,因而政客与选民寻找共同身份认同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政治精英们可以在竞选中通过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社会阶层、人生经历等不同元素,努力将自己“包装”成能够代表特定“身份”选民的候选者,并承诺为这一身份的群体(潜台词是:并非全体美国民众)带来一个“更好的美国”。
这种身份政治的逻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脱离自身执政能力这一现实因素的情况下,依旧俘获大量“身份认同相似”的选民。全球化带来移民与就业等问题后,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新右翼”政客,便打着代表保守派的白人、工人、农村居民等群体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推行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政策。
民主党一边,政治精英哈里斯是少数族裔女性,因而搭配了草根政客与退伍军人出身的白人男性沃尔兹作为竞选搭档,同样在以“身份认同”的方式吸引尽量多的选民,从而弥补两人自身能力与经验的缺失。
可见“身份认同大于执政能力”的逻辑已经深刻影响了美国选举政治,选民们并非在选择更有能力的国家领导者,而是在选择一名身份与经历更能引起自己共鸣的政客。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政治极化和分裂的进一步加剧,对美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极化现象及其影响
近年来,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极化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美国病”。在阶级固化、贫富悬殊的背景下,美国两党政策逐渐偏向代表两极的人群,导致民众政治理念与行为向两个极端蔓延。本文将探讨美国政治与社会极化的原因、表现及其对选举进程和民众政治行为的影响。
一、美国政治与社会极化的原因
  1. 阶级固化与贫富悬殊:在阶级日益固化、贫富愈加悬殊的背景下,美国两党的政策都在逐渐偏向代表两极的人群的利益,而并未有效回应许多立场相对温和的中间派选民的诉求。
  2. 政党极化政策:政党为了争夺选票,发布极化观点,导致民众的政治理念与行为向两个极端蔓延,形成恶性循环。
二、美国政治与社会极化现象的表现
  1. 重大政策和社会问题认知上的分裂:民众在所有重大政策和社会问题的认知上均分裂为两极,尤其在大选进程中达到顶峰。
  2. 候选人立场与政策目标的对立:两党候选人表达着截然相反的立场与政策目标,选民依不同身份认同形成愈加对立的阵营。
  3. 媒体极化解读: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往往将候选人的政策和言辞解读得更加偏激,进一步加深选民之间的对抗与分裂。
三、美国政治与社会极化现象对选举进程和民众政治行为的影响
  1. 选民投票行为基于感性情绪:美国选民对于对方党派候选人的反感程度达到历史新高,大多数人的投票行为主要基于感性的情绪积淀,而非理性的政策立场。
  2. 候选人批评对手收获更多选票:相比阐述政策目标与施政纲领,专注于批评对手反而更能收获更多选票。在特朗普与拜登及哈里斯之间的两次电辩论中,互相攻讦与谩骂远远超过了探讨实际政策的内容。
美国大选中的政治极化:超越政策与党派的撕裂
图片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政治极化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往,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但近年来,这种分歧已经超越了政策和党派,演变成美国广大群体间基本价值观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将自己所在的群体视为正义、良知、自由与民主的代表,而将对方视为“邪恶”或“专制”的象征。
这种极化现象的一个显著表现是,越来越多的选民认为,如果对方胜选,就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结束”。近期的民调显示,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各有约40%持这种观点。这种极端的思想不仅加剧了政治对立,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撕裂。
政治极化的最大恶果是导致美国社会撕裂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无论11月5日大选开始后结果如何,新一任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稳定局势,全力阻止社会进一步对立的可能。如果极化现象进一步蔓延,乃至真的发展到政治暴力行为以及对美国选举结果,乃至政治制度本身的挑战,那就真成了“病在骨髓”,无药可救。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美国的政治极化不仅影响本国的稳定和发展,也会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美国人民不愿看到的,在这个各国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亦是全世界人民不愿看到的。


记者  张  晨  通讯员  张  文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